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年)是偉大的英國博物學家,他因其進化論而名垂青史。
達爾文出身於英格蘭施魯斯伯裏鎮一個醫生世家。祖父伊斯拉謨斯·達爾文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有名的哲學家、博物學家和醫生,在他的著述中滲透著進化論思想。父親羅伯特·韋林·達爾文也是皇家學會會員,有名的醫學博士。這樣的家庭環境從小對達爾文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他8歲時,母親病故,次年進施魯斯伯裏學校讀書。
達爾文從小就對大自然表現出濃厚興趣,在上課之餘,他熱衷於搜集化石和各種生物標本,觀察各種動植物習性。1825年,父親送他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希望子承父業。但達爾文對學醫沒有多大興趣,他覺得學校課程枯燥無味,隻有化學課是個例外。在校期間,他對地質學和動物學都表現出特別的興趣,他花大量時間閱讀博物學方麵的書籍,經常和青年自然科學家們一起探討生物學問題,觀察和解剖動物,並發現前人關於板枝介蟲和海蛭研究中的錯誤,他就此寫成的兩篇論文在“普林尼學會”上宣讀並獲得好評。在愛丁堡時,動物學家和解剖學教授R·E·葛蘭特向他介紹了J·B·杜拉馬克的進化論思想,這對達爾文產生了重要影響。
達爾文廣泛涉獵課外知識,卻被父親指責為“遊手好閑”、“荒廢學業”,沒有等他畢業,父親就把他轉到劍橋大學學神學。課堂上大量講授的都是教會教義和各種神學書籍,其中包括上帝創造萬物和物種不變的神創論。達爾文對神學課更沒有興趣,仍然鍾情於博物學的研究。他大量采集昆蟲,其中不乏珍稀品種,有的昆蟲被收集到昆蟲學家斯蒂芬斯主編的《不列顛昆蟲圖譜》中。他在劍橋期間,研讀了A·V·洪堡的《南美洲旅行記》和J·赫舍爾的《自然哲學研究導言》,從中受到啟發和激勵,立誌要為發展自然科學作出貢獻。
在劍橋,達爾文特別喜歡植物學家J·S·亨斯羅的植物課,後者在植物學、昆蟲學、化學、礦物學和地質學等方麵都有淵博的知識,達爾文常跟隨他到野外去觀察動物和植物,深受其學識和治學方法的熏陶。亨斯羅介紹他認識了地質學教授A·塞奇威克,在其指導下學習地質學。1831年暑假,達爾文跟他到北威爾士作地質考察,學會采集岩石標本,分析地質構造和辨認化石,獲益匪淺。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亨斯羅推薦他參加英國皇家軍艦“貝格爾”號的環球考察。這一偶然的機會決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貝格爾”號環球航行的主要任務是測繪南美洲東西兩岸和附近島嶼的水文地圖,而達爾文則利用這次航行考察了沿途的地質和動植物資源。考察船從英國的德文港出發,駛向南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完成南錐體沿岸考察後,橫渡太平洋到達大洋洲南海岸,再經過印度洋的許多島嶼到南部非洲,然後又返回南美洲,曆經5年才回到英國。
在航行中,達爾文克服暈船和疾病等重重困難,始終以強烈的求知欲和科學家的犀利目光去觀察沿途所見的動植物及千姿百態的地質地貌。隨著各地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的變化,種種前所未見的植物和動物呈現在達爾文眼前,嫵媚的奇花異草,珍稀的動物種群,古老的生物化石,令人目不暇接。他如饑似渴地采集各種動植物標本及生物化石,詳細進行記述,到航行結束時,他已經寫了26本日記和大量書信,為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