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叢中翩舞的蝴蝶、綠葉上爬行的甲蟲,那斑斕豔麗的色彩,實在逗人喜愛。可是你知道昆蟲華麗的衣裳是怎樣織成的嗎?昆蟲學家按照它們的色源,把豐富多彩的昆蟲顏色分成色素色和結構色。
色素色,亦稱化學色,它顯色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昆蟲體內含有多種奇形怪狀的色素細胞,在這些細胞中藏滿了顏色的物質,如黃色素、黑色素等。這些物質可以吸收某種光波,反射其他光波,不同的光波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種奇麗的顏色。常見的害蟲菜粉蝶翅膀上的白色,就是由一種被稱為尿酸物質的存在造成的。色素色的化學性質很不穩定,容易發生氧化和還原等化學作用而逐漸褪色,甚至完全消失。用蝴蝶做的書簽,時間一久便黯然失色就是這個原因。
那麼,什麼叫結構色呢?結構色,又叫物理色。這種顏色是由於昆蟲表皮的特殊構造,使照射在它們表麵上的光線不斷地發生反射、幹涉或曲折等物理現象,從而產生了一種閃耀的色彩。我們熟悉的銅綠金龜子,它的鞘翅表麵具有許多微小的脊紋,當光線照在上麵的時候,就閃出美麗的銅綠光澤,脊紋越多,產生的閃光越強,色澤也越鮮豔。結構色在不同光線入射角和不同的光源下,還會產生不同的色彩。例如,某種小灰蝶在燈光下它的翅麵呈藍色,可是在陽光照耀下側看,如視角小,它的翅麵出現藍紫色,如視角大,則又顯出翠藍色。這時在灰蝶翅麵上滴上乙醇,那麼原來的翠藍色就轉變為亮綠色,等乙醇蒸發完後,又恢複原來的翠藍色。顯然,結構色的化學性質比色素色穩定,即使用沸水或者漂白粉衝洗也不會使顏色消失。
但事實上,絕大多數昆蟲的色彩是由色素色和結構色相互配合而成的混合色,它們使昆蟲的顏色千變萬化,更加鮮豔。比如,有種閃紫蝶,當你正視時呈現黃褐色,側視又顯出藍紫色,前者是色素色,而後者則是結構色。
昆蟲的顏色與它們的生活是相適應的,根據它們色彩的生物學意義,可分為保護色和警戒色。
保護色是昆蟲同周圍生活環境相協調的體色,它使別種動物不易發現,對自身起一種躲避敵害的保護作用。如棲息在樹幹上的夜蛾多半體色灰暗,潛伏在泥土中的螻蛄則呈黑褐色。就是同一種昆蟲,也會隨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體色。如生活在青草中的蚱蜢為綠色,生活在枯草中的蚱蜢則又是褐色的了。我們在西天目山考察中還發現,即使在同一株竹子上的竹節蟲,竹葉上的呈翠綠色,而竹竿上的呈黃褐色。昆蟲的體色同周圍的環境配合得如此巧妙,有時簡直叫人難以辨識。
昆蟲的保護色是在生物界相生相克的生存鬥爭中,經過極其漫長的變異和無意識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進化論的奠基者、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認為:生物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發生變異,有利於生存的變異,逐代累積加強,不利於生存的變異逐漸被淘汰。事實也是這樣,比如,產於我國長江流域的大枯葉蝶,它全身的顏色與幹枯的樹葉極為相似,當它休息時兩翅合攏豎立在樹枝上,好像一片枯葉。然而,它們的老祖宗並不完全相同,有的體色不像枯葉,有的不大像。像枯葉的個體,不易被天敵發現,能夠躲避敵害侵襲,不大像枯葉的個體常被天敵吃掉,漸漸地被淘汰。經過長期變異的自然選擇,枯葉蝶的體色就更像枯葉了。
但是,在昆蟲世界中,有的昆蟲體表具有特別鮮明的色彩,以觸目驚心的顏色,給敵害顯示“警告”,這種顏色稱為警戒色。科學家們認為,大部分具有警戒色的昆蟲,如某些蝶、蛾、甲蟲等,具有一套從有毒植物中分離或貯藏毒素的本領。像非洲的樺斑蝶,在它的組織內貯有一種心髒病毒素,甘藍褐燈蛾還能分泌乙酰膽堿。如果鳥類吞食了它們之後,輕則引起嘔吐,重則使心髒停搏而死亡,從而使鳥兒望而生畏,即使在非常饑餓的情況下,也不敢輕舉妄動。耐人尋味的是,有的蝴蝶它們本身並沒有毒素,但是它們的體色甚至外形也和含有毒素的蝴蝶一模一樣,以致鳥類真假難分,不敢貿然取食。昆蟲這種體色擬態現象巧妙地迷惑和嚇唬了敵害,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有人做了這樣一個調查,在933個雨蛙胃中發現了11585個昆蟲,而其中具有警戒色的昆蟲還不到20個。說明警戒色同樣起到了昆蟲自衛的作用。
然而,警戒色和保護色正像色素色和結構色一樣,也不是絕對分開的。有些昆蟲的保護色和警戒色往往同時存在。就拿我們很熟悉的綠色尖頭蚱蜢來說吧,它有一對草綠色的前翅和一對櫻紅色的後翅,前者為保護色,後者是警戒色。當它歡躍在草叢中的時候,前翅覆蓋在後翅上,使周身顏色如同青草;當它受到敵害襲擊時,突然張開前翅,展現出顏色鮮明的後翅,這種突然出現的顏色往往能把襲擊的敵人嚇跑。
總之,昆蟲體色的種種適應狀,是在自然界長期生存競爭中逐漸取得的特征。這種特征使昆蟲更有利於適應外界環境,也是昆蟲種類成為整個動物界中任何一類動物都不能相比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