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附錄 曆史上的握兵將帥(3)(1 / 3)

李隆基,即唐朝玄宗皇帝,又稱唐明皇。他在位44年之久,經曆了唐朝由極盛轉向衰落的過程,他本人也是集大功大過於一身的君主。女皇武則天死後,唐朝出現政局混亂,政變接連發生。李隆基作為皇子,發動了平亂之役,立了大功。公元712年,唐睿宗退位,讓兒子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為了穩定政局,他即位後先發製人,粉碎了太平公主等人的政變陰謀,鏟平皇室紛爭。然後他全力治理國家,選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能臣為宰相,進行整頓和改革。嚴格對官吏進行考核,親自組織對縣令的考試,把45個不合格的縣令淘汰。對犯法者,即使是皇親也不寬容。他還大力發展生產,興修水利,裁汰僧尼,提倡薄葬,注意節儉,並整頓軍隊,收複被外敵占領的失地。這一切措施,使唐朝重又興盛起來,經濟發達,社會安定,國庫充實,文化也很有成就,超過了貞觀年間的景象,達到了唐朝的頂峰,史稱“開元盛世”。在當時的世界上,唐朝是首屈一指的強國,各國紛紛派使節到中國學習和訪問。

但是到了“天寶”年間,李隆基變得昏庸奢侈起來,貪圖享樂,懶於朝政,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專寵楊貴妃,結果釀成大禍,引發“安史之亂”,造成長達8年的戰亂。從此,唐朝的盛世一去不返。

縱觀李隆基一生,他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在位前半期,創造了盛唐局麵,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的頭等強國,留下了輝煌一頁,這是應該肯定的。

郭子儀(公元697年~781年)

郭子儀,唐代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他青年時代胸懷報國大誌,後考取武舉人,成為一名武將,因戰功卓著,後升至朔方節度使,執掌一方軍政大權。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他奮起抗擊,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擊敗史思明大軍,收複河北大部土地。後任河東副元帥,又揮軍西向,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兩京。此後他又馬不停蹄,收複河東、河西、河南失地,為平定安史之亂建立了不朽功勳。當他人京朝見皇帝時,唐肅宗親自出城迎接,對他說:“國家能重建,全靠你的力量啊!”他被封為汾陽郡王,並受賜號“尚父”,享有大罪免死的鐵券。

唐代宗在位時,節度使仆固懷恩糾集回紇等外族叛亂,逼近京城。年事已高的郭子儀隻帶1萬士兵親臨前線,回紇兵本以為郭子儀已不在世,聽說他仍在世,便要求拜見。郭子儀帶數十騎兵前往回紇兵營,回紇兵紛紛下馬拜於地下,郭子儀曉以大義,勸他們助唐平叛,果然成功。他又一次為國立功。

郭子儀是卓越的軍事家和統帥,為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他從不居功自傲。嚴格自律,善待部下。後人評價他:“叔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趙匡胤(公元927年~976年)

趙匡胤,五代至宋時期涿州(今河北涿縣)人。他青年時代愛好武藝,練就一身騎射本領,後來成為後周的將領,多次立下了戰功,被升為殿前都點檢,掌握了後周的軍事大權。後周世宗柴榮死後,由他7歲的兒子繼皇位,不能理事。在眾將的支持下,趙匡胤在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了後周,改國號為宋。他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建宋之後,采用各個擊破的戰略,先後攻滅了南方各地的割據勢力,基本上統一了全國。為了防止唐末和五代時期藩鎮勢大、奪權割據的局麵再次發生,他采用宰相趙普的建議,削奪軍中大將的兵權,對他們說:“沒有你們出力,我不會有今天。不過有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會不會也要當皇帝呢?”將領大驚失色,隻好按皇帝旨意,交出兵權,回家享樂。宋太祖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一些將領的實權,防止再度政變的發生。他又把地方上的精兵調到中央,編為禁軍,由自己直接控製,輪流戍邊,從而結束了藩鎮割據、戰亂不斷的局麵。同時,他努力發展生產,獎勵農耕,使經濟得到恢複。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為國家統一作出了貢獻。但由於重文輕武,防範過度,又削弱了邊防軍戰鬥力,使宋朝軍事實力下降,在收複失地、抵禦外侵的戰爭中經常失利。

範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

範仲淹,字希文,北宋時期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因童年喪父,母親改嫁,他自己住在廟裏讀書,靠吃稀粥鹹菜苦學,後進應天府學,連粥也喝不上。同學們送他飯菜,他謝絕說:吃了好飯菜就咽不下粥了,還是苦些好。靠這種毅力,他成為品學兼優的人物,立誌利國生民。後來在泰州為官,力主修捍海堤,親自夯土運土。海堤修好後,當地人稱為“範公堤”。在朝廷為官時,直言敢諫,為民作主。一次蝗災使一些地方農業無收,他奏請賑濟未被批準,便當麵質問仁宗皇帝:宮中之人半日不吃行嗎?百姓無食怎能不救。奉命巡視災區後,他特意把災民吃的野菜帶給仁宗,請傳示皇親國戚,刹住揮霍之風。在開封府任上,他把掠占公物的大官姓名一一列出上報朝廷,並事先留下遺言,表示查辦決心。因為為人耿直正派,他屢受排擠。被貶官出京,但威信卻隨之提高,正直官員都以“不同貶為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