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世界之最(5)(1 / 3)

中國的“冷極”位於黑龍江省最北的城市漠河,又稱中國的“北極”(北緯53°)。漠河有四最,一是我國1月平均氣溫最低的地方,為-30.6℃;二是我國絕對最低氣溫記錄出現的地方,曾達到-52.3℃(1969年2月13日);三是我國嚴寒日數最多的地方,如全年低於0℃的日子為241天,低於-10℃的日子為175天,低於-20℃的日子為139天,低於-40℃的日子為35.1天,冬季長達8個月之久,無霜期僅有50-60天;四是我國冬天白晝最短、夜間最長的地方,而夏天正相反,整個夜晚不過兩、三個小時,故有“不夜城”之稱。漠河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一是緯度高,冬季陽光斜射熱力微弱,而黑夜又極漫長,地麵向空向輻射散失很多熱量;二是這一地區處於東亞寒冷空氣控製之下,使基礎溫度降得很低。

中國的“熱極”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又有“火洲”之稱。夏季酷熱如蒸,氣溫高於40℃的日數一年平均有38.2天,全國絕對最高氣溫記錄為49.6℃也發生在這裏(1975年7月13日)。夏季地麵溫度可達75℃以上,最高達82.3℃,足可烤熟雞蛋。

夏季高溫,持續時間長,為其總的特點。之所以如此,一是地勢低窪閉塞,幽深如井,盆地底部有4050平方公裏的地麵低於海平麵154.436米。因此地麵輻射熱不易散發,而外來氣流由山地下沉,又具有幹熱風的性質,因而白天增溫甚猛;二是幹燥少雨,天空少雲,如吐魯番多年平均降水量隻有16.6毫米,而蒸發量則為3001毫米,使氣候幹熱灼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火洲”。

天下第一泉月牙泉間歇泉間歇瀑布黃果樹瀑布織金洞地下河地下熱水河酸湖圓錐湖三色湖瀝青湖熱水湖水熱爆炸長山嶺矽化木金項奇觀中國的“冷極”

中國的“熱極”

最大的地震海嘯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鹽度最低的海——波羅的海最著名的陸間海——地中海世界上最小的洋——北冰洋最大的海灣——孟加拉灣最長的海峽——莫桑比克海峽運輸最繁忙的海峽——英吉利海峽最大的地震海嘯海嘯是一種巨大的波浪運動,其波高最大時可達數十米,起伏陡峻,儼如峭壁,而且來勢洶湧,奔騰迅速。當這種能量極大的“水牆”衝上陸地時,會對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的危害。海嘯可由各種原因引起,與海底地震或海底火山爆發的關係最為密切。這種海嘯通常稱為地震海嘯。迄今為止,世界上影響範圍最大、危害最嚴重的一次,是1960年5月發生在南美洲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海嘯。

大地震是5月21日開始的,一直持續到6月23日,先後共發生225次不同震級的地震,其中有10次震級大於裏氏7級,3次超過8級,最強烈的一次達8.9級,震中海底最大上升量達3~4米,最大下沉量有2米,受地震影響的範圍廣及南北700多公裏。在世界地震記載史中,象這樣震級高、持續時間長、波及麵廣的大地震是不多見的。震後不久,海水忽然迅速退落,露出了最低潮線以下的海底。過了10~20分鍾,海水驟漲,平均波高10米、最大波高達25米的巨浪迅猛地直衝海岸。海水如此一漲一落,持續半天之久,本已被震垮成廢墟的沿岸一帶,又頻遭海浪衝刷,便使一切蕩然無存。據稱,在這次地震加海嘯中,智利有上萬人死亡和失蹤,有200萬人無家可歸。

遭受海嘯災害的不僅是智利,海嘯波又以平均每小時700公裏的速度,橫掃太平洋。海嘯波到達夏威夷群島隻用了15小時,在這裏最大的波高為9米,海水衝毀了島上的防波堤,破壞了沿岸的建築物,淹沒了大片土地。海嘯波走完17000公裏的路程,到達太平洋彼岸的日本時,最大波高仍有8.1米,使日本本州和北海道沿岸同樣遭到極大的破壞,甚至把沿海的大漁輪拋向高出海平麵幾米、深入陸地40多米的碼頭,最後跌落在房屋的斷垣殘壁之間。

海嘯移動了上萬公裏,尚有如此巨大的威力,而在大洋行進途中卻是感覺不出來的,即使船舶相遇,也可安然無恙。這是因為海嘯波在深海遠洋傳播時,盡管速度很快,但波高是很小的,一般不足1米。但是一旦傳到近岸淺海以後,由於底部摩擦增大,使波速減慢,而後麵的海水運動比前麵要快,這就會形成海水的大量堆積,波高驟然變大,波形變陡,能量集中,以致帶來巨大的破壞力。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北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19900千米,麵積17968萬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總麵積的49.8%,占地球總麵積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島嶼、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印度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北經白令海峽與北冰洋連接,東經巴拿馬運河和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西經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通印度洋,總輪廓近似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