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1)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此為《金剛經》中的原文。據有關佛家人士解析說:“此篇佛經所講的是,佛告訴須菩提:大菩薩應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的心,如卵生的鳥蟲、胎生的人獸、濕生的水中動物及化生的天人等四類欲界眾生,愛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眾生雖然已經沒有愛欲心,但是還有色相,如無色界,天眾生不但沒有情欲,並且已經空無色身;如有想,天眾生惟存一念;如無想,天眾生連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動;如非有想,非無想天眾生心境寂然不動,而又不像木石那樣無知……等等都是虛妄不實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們入於不生不滅的境界,而滅除妄心。像這樣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實際上,妄心虛幻有,眾生也是虛幻有,本來不生不滅,不待降伏,也不待滅度,沒有任何眾生得以滅度。知道為什麼嗎?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薩了,他隻是人間的善男信女而已。這裏所謂的“我相”是指世間凡是可以證明“本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可以歸屬為我相,比如痛苦、傷害或喜愛、歡樂等情感都可以讓自身意識到“我”的存在,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感受痛苦、快樂。所謂的“人相”是指凡是能夠領悟道理和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領悟了煩惱由“我”相所生,於是不取我相,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動物隻有一點點領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薩心存少悟,以為所悟為實有,雖然不取我相,卻有人相。所謂“眾生相”是指凡是可以證取的境界和能夠領悟道理證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還有分別一切境界和眾生的“覺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覺知,不論入地獄、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薩、做佛,都念念相隨,有很多修行人證到這一靈明覺知,以為悟道了,當知這是眾生相。如果菩薩以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覺知,就是有眾生相。顯現這一覺知的,有人稱之為本體,上帝,天主,有人稱之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來藏,等等。所謂的“壽者相”是指非我相、人相、眾生相,但卻守一不生不滅體者,這是根本大無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壽者相,才有身心,然後才有痛苦快樂,然後想要離苦得樂。”

佛,是神聖的;佛,是偉大的;佛解救眾生,佛救贖人心。因此人們向往佛國,佛國即天國,寧靜而美好……

佛把世間萬物分為“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等十界,其中“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要經曆因果輪回,從中體驗痛苦。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隻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人如果一心向佛,那麼就要有一種信念:我是由非我的元素存在的,世界的眾生都是我生命存在的理由,空氣,陽光,泥土,中國人,外國人,沒有他們我們就無法生存,我們所用的所吃的,都不能夠離開這個世界,跟世界以外的眾生,把自己想象成土地、河流,你就不會去破壞河流,破壞土地。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的因果不是迷信,不是要你信或不信,而是它是真理的存在。因果就像是一麵鏡子,你對它怎麼樣,他就對你怎麼樣;同樣,你如何對待這個世界或是人,那麼,這個世界或是人就會如何對待你。

心懷慈悲,心中無愧,自然可以生活得無所掛礙,自然可以怡然自得,樂得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