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事物之“理”(1 / 1)

道是“易傳”,也是道家認為最重要的形而上學概念。但是,“易傳”中的“道”的觀念和道家的“道”的觀念是不同的。道家的“道”的觀念是無名、不可名狀的,而在“易傳”的作者們心目中,道是可以名狀的,而且嚴格說來,也隻有道是可以名狀的。

我們需要把道家所說的“道”和“易傳”所說的“道”加以區別。道家所說的“道”是宇宙萬物及其變化所由產生的那個“一”。“易傳”中的道則是“多”,是統轄宇宙萬物中每類事物的個別的“理”。就這一點來說,它有點像西方哲學中的“共相”。我們曾經看到,公孫龍認為“堅”就是使得宇宙間事物堅硬的那個“理”。“易傳”的作者們也同樣認為,使得物質堅硬的乃是堅硬之道。這個“堅硬之道”可以和個別物質的堅硬性分離出來,成為可以名狀的形而上學原理。

像這樣的“道”——形而上學原理——可以舉出很多,如君王之道、大臣之道、為父之道、為子之道,等等。這是作為君主、大臣、父親、兒子的規範。它們各有其名,每個人由於社會地位也就此有了自己的稱謂名字,而且應當按這種社會地位規定的名字去圓滿完成它的內容。這令人想起孔子關於“正名”的古老學說。就孔子來說,這隻是他的倫理學說,而在“易傳”裏,它還構成了形而上學的一部分。

如前所述,《易經》本是一部占卜之書。巫者取一把蓍草,每兩根一次,取出放在一旁,最後剩下的或是單數,或是雙數,記錄下來,這樣連續六次,所得結果就構成一卦。《易經》中對這一卦的卦辭就應是神對卜者所求問事項的指示。這些卦辭、爻辭要準備回答各種世俗事務、各種情況下的問題。“易傳”的作者們根據這種情況,需要製定各種標準答案,這些卦辭、爻辭就是回答求問事項的各種公式。每一卦都代表一種或幾種“道”,也就是事物的普遍性原理。對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的釋辭就被認為其中包括了宇宙所有的“道”。

這些卦和爻被看作是宇宙之道的圖像。這就是“易傳”中《係辭下》所說:“易者,象也。”這些象征和現代符號邏輯(symbolic logic)所稱的“變數”很相近。在這裏,變數的作用是作為某類或某些類具體事物的替代物。屬於某一類別,並且滿足某些條件的一個具體事物,可以納入某個公式和某個變數,因此也可以納入某個卦辭和爻辭所說的內容。在這裏,卦和爻就是這事物的符號或象征。這個公式便代表著某種道,成為某類對象所應當遵循的指示。從占卜的觀點說,如果遵從卦辭、爻辭的指示,卜者就會得到好運,否則就將遭到厄運。從倫理的觀點看,遵從這些卦辭和爻辭,就是“對”的,否則就是“錯”的。

以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來說,它是雄性的代表,也是雄渾、雄勁;以第二卦“坤”來說,它是雌性、溫良、馴順的代表。因此,任何能滿足“雄渾”條件的事物,都可以納入“乾”象;任何能滿足雌性、溫良條件的事物,都可以納入“坤”象。乾的卦辭和爻辭都可以認為是代表了宇宙萬物中雄性事物的“道”;坤的卦辭和爻辭則可以認為是代表了宇宙萬物中雌性事物的“道”。

因此,“易傳”《彖辭》論到坤卦說:“先,迷失道;後,順得常。”這是說,如果居先,將迷失道路;如果居後,則將順利而得常道。“易傳”《坤文言》說:“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這是說,陰雖美,卻含蓄以事君,不敢居功。這是大地之道,為妻、為臣之道,大地從不居功,隻代萬物以成其事。

乾卦則正相反。它是天的象征,君王的象征,夫婿的象征。乾的卦辭、爻辭代表天道、君主之道、為夫之道。

因此,如果一個人要想知道為君之道、為夫之道,就應當讀“易傳”《乾文言》。如果一個人要想知道為臣之道、為妻之道,就應該讀坤卦的卦辭、爻辭。這就是“易傳”《係辭上》所說:把卦辭“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又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開啟物性,助人成就事務),冒(覆蓋)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緯·乾鑿度》說:“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這是說,“易”既意味簡易,又意味著變化,又意味著不變。變化是指萬物而言,簡易不變是指其中之“道”而言。事物常變,但其中的道是不變的。萬物是複雜的,但道是簡單易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