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韻》臻攝文韻係牙喉音與唇音的分離,表明唇音字已由細音變為洪音,與魂韻合並。這點,在吳棫《韻補》和朱熹《詩集傳》的葉韻反切中可以得到印證。在《韻補》真軫震質四個韻譜裏,凡文韻四聲唇音字都要葉讀,才能與真諄四聲字葉韻。如:
平聲真韻譜:
[分](方愔)倫。[霧](孚情)輪,[紛]鱗,[芬]臻春麟,[氛]人。[焚](符筠)秦,[漬]塵,[墳]濱。[聞](微勻)遵,[文]仁倫,[紋]塵。
上聲軫韻譜:
[粉](方尹)盡。[吻](武尹)允。
去聲震韻譜:
[分](方順)進。(權按,分《廣韻》又音扶問切。)[問](微閏)閏。
入聲質韻譜:
[紱](非律)蔽秩,[芾]役(都律切),[黻]密,[佛]鬱,[拂]一,[茀]得迄,[弗]律卒,[刜]日,[坲]蔚,[髴]膝。[物](微律)實。
以上四個韻譜中,文韻唇音字“分霧紛芬氛焚濆墳聞文紋”,吻韻“粉吻”,問韻“分問”,入聲物韻“紱芾黻佛拂茆弗刜坲髴物”等均在葉讀之列。有意思的是,“佛”與“鬱”,“坲”與“蔚”並物韻字,中間卻要經過葉音非律切後兩者之間才能和諧。由此可見二者音韻有別。這就可以解釋《集韻》為何要將文韻牙喉音與唇音分開的原因。《韻補》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語音證據。
朱熹《詩集傳》的葉音也是如此。如《小雅·信南山》二章:雲[雰](敷雲)。《大雅·鳧鷖》五章:[亹](眉貧)熏欣[芬](豐勻)[艱](居銀)。《大雅·雲漢》五章:[川](樞倫)[焚](符勻)熏[聞](微勻)[遯](徒勻)。按,“霧”與“雲”,“芬”與“熏”,“焚聞”與“熏”並文韻字,而兩者之間卻不和諧。
這種新的語音現象在《韻會》中也有記錄,如文韻唇音四個小韻“分”“芬”“汾”“文”,其字母韻皆為“昆”字韻,與魂韻同;上聲吻韻四個小韻“粉”“忿”“憤”“吻”,其字母韻皆為“袞”字韻,與混韻同;去聲問韻四個小韻“糞”“湓”“分”“問”,其字母韻皆為“睔”字韻,與恩韻同;入聲物韻四個小韻“弗”“拂”“佛”“勿”,其字母韻皆為“穀”字韻,與沒韻同,皆有別於本韻中的牙喉音字母韻。
可見,《韻補》這些語音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它與《集韻》《韻會》等基本一致,恐怕不是某個方音現象所能解釋,它應當是宋代一個大的通語現象。
三、《韻補》元韻葉韻與《韻會》《指掌圖》等韻
書的語音關係
《韻補》元韻與先仙同用,但唇音必須葉讀。如:
平聲先韻譜:
[幡](孚焉)玄,[藩]愆,[翻]旃,[番]咩(它涓切)。[燔](汾沿)旋,[蹯]千,[蘩]蓮,[袢]展(平聲),[薠]原,[繁]賢,[璠]旃,[蕃]旃,[樊]然錢篇,[煩]然旋延。
上聲銑韻譜:
[阪](甫臠)遠,[阪]轉,[反]遠蹇,[返]卷。[飯](扶免)勉。[晚](武卷)勉,[挽]偃。
去聲霰韻譜:
[萬](無願)倦選,[蔓]羨。
入聲月韻譜:
[髮](方月)設屑,[發]末(音篾)。[伐](房月)節哲,[罰]裔(入聲)席。[韈](莫結)末(音篾)樾。
平上去入四聲平行一致,細心的讀者可能會注意到,平聲“薠”與“原”並元韻字,上聲“反”與“遠蹇”並阮韻字,去聲“萬蔓”與切下字“願”並願韻字,入聲“髮發伐”與“月”、“韈”與“樾”並月韻字,它們之間不能協韻,可見兩者之間語音差別。
朱熹《詩集傳》葉音相同,如《小雅·青蠅》一章:[樊](汾乾)言。《小雅·瓠葉》二章:[燔](汾乾)[獻](虛言)。《鄭風·東門之墠》一章:[墠](上演)[阪](孚臠)遠。《商頌·長發》二章:[撥](必烈)[達](陀悅)越[發](方月)烈截。六章:鉞烈[曷](阿竭)蘖(五葛)[達](他悅)截[伐](房越)桀。
以上朱熹葉音中,“樊燔、阪、發伐”與其同韻部字言(元)、遠(阮)、越鉞月竭(月)不能相協。四聲一貫,平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