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苑》十卷
《唐新定諸家譜錄》一卷
《姓林》五卷
《元和姓纂》十卷
《係纂》七卷
《姓氏韻略》六卷
《姓苑略》一卷
《姓氏雜錄》一卷
《姓源韻譜》五卷
《姓氏譜》一卷
《姓史》四卷
《大唐宗室新譜》一卷
《氏族譜》一卷
《五姓徵氏》二十卷
以常理推之,在較短時間裏對十種不同《切韻》係書進行綜理,其重點應在於收字、聲韻與訓釋,增補姓氏乃其餘事,因而不可能一一遍尋而摘錄之,故上列單卷小書,不一定會成為采摭對象。《姓苑》十卷係唐人重編,或仍冠以何氏名。《係纂》,《新唐誌》《宋誌》謂竇從則撰,此似是譜係類書。《姓林》五卷,《新唐誌》《宋誌》謂陳湘撰。《姓氏韻略》,《新唐誌》謂柳燦撰。《姓源韻譜》,《兩唐誌》不載,《宋誌》作一卷,曹大宗撰;晁公武謂唐張九齡依《春秋正典》、柳氏《萬姓錄》、《世本圖》等捃摭而成,亦一卷。《崇文總目》錄為五卷,其作者與原委皆莫能明。《元和姓纂》和《姓史》皆唐林寶撰,《宋誌》載寶尚有《姓苑》三卷、《五姓證事》二十卷。《五姓證事》即《五姓徵氏》,係姓氏五行吉凶之書,《兩唐誌》不載,恐五行家托名之作,略不論。《姓史》蓋敘沿革、源流之事。其最著者,唯《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一書,係元和七年,林寶奉趙國公李吉甫之命,“按據經籍,窮究舊史,諸家圖牒,無不詳參,凡二十旬,纂成十卷”。半年多時間纂成一部全國姓氏總譜,非得有相當充足之參考書不可,據學者研究,其追溯得姓受氏,多本於《世本》《風俗通》《三輔決錄》《姓苑》《百家譜》等,且因成書倉促,征引不免訛謬。其書保存於北宋三館時或尚是全帙,陳、丘修訂《廣韻》時可恣意采獲。後亦有刻本流傳,至南宋時已無全本。明初編纂《大典》,散入宋太祖《禦製千家姓》下,原書遂佚。清四庫館臣從《大典》中輯出,複原為十卷。後孫星衍、洪瑩有校錄本,羅振玉又作《校勘記》二卷,他如牟潤孫、溫廷敬皆有校補。及唐代文獻大家岑仲勉肆力於此書,為作校記,方使是書差複舊觀。
就景德、祥符前後館閣所藏姓氏書而言,盡管可參考者有多種,如唐人增補本《姓苑》及《姓林》《姓源韻譜》等,然從篇幅豐贍、收錄齊全和影響深遠而言,《元和姓纂》無疑是最合適、最便捷之書。且在其他同類之書大多散佚情況下,最直接之比勘溯源也隻有此書。故本文對《廣韻》姓氏之考證溯源,多以《姓纂》為主要參考之書。其他稍後於《廣韻》行世之邵思《姓解》、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等姓學專著,因間亦引述《姓苑》《姓纂》等書,可彌補今本《姓纂》不全之憾,故亦征引比勘。
四、《廣韻》姓氏來源與郡望音讀
《廣韻》收單姓、複姓共二千有餘,少部分係承襲前代韻書,大多數則為新增。欲對《廣韻》進行姓氏專項研究,則承襲部分有何異同變化,新增姓氏以什麼為原則,皆須有明確結論。古今姓氏音讀複雜,有姓氏音與常用音有聲調差異甚至聲韻全然不同者,亦有一字兩姓因來源不同而音讀各異者。姓氏音讀往往與郡望之方音相吻合,是否可從文字聲符和郡望讀音中去探索古代方音之特點及其不同地區之對應,此項研究雖具困難卻極有意義。緣此,在疏證之先,訂定以下條例:
一、節取《廣韻》姓氏字及其反切、姓氏義,必要時摘取部分常用義,作為校勘基礎。
二、羅列自《切韻》以還至《廣韻》所有殘卷、完書與《廣韻》姓氏相應文字,進行勘同校異,以明《廣韻》姓氏之承襲與新增。其間周校、餘注有說者,必要時引錄以證,無則援引文獻以勘正之。
三、取今存或輯校之姓氏書如《姓苑》《姓纂》《姓解》《辯證》等與之相校,以探究《廣韻》姓氏之來源。
四、立足姓氏異讀,剖析六書結構,援引相關文獻,以追溯郡望方音。
五、各韻之後總結《廣韻》姓氏收錄情況,探尋其取舍原則,以窺覘作者修訂之宗旨。
茲以文、吻、問、物四韻為例。
平聲二十文韻
文,無分切。亦姓,漢有廬江文翁。
斯2071:“武分反。十一。”無姓氏義。《王三·平文》:“武分反。畫采。十二。”增義項而仍不收姓氏。《唐韻》殘,無征。簡本《廣韻》作“又姓”,刪去後句六字。
《姓纂》卷三:“廬江,漢有蜀郡太守文翁,居廬江舒縣。”《姓纂》《通誌》引《風俗通》皆謂“周文王支孫,以諡為氏”,不雲文翁地望,故《廣韻》很可能簡縮《姓纂》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