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曆代王朝輝煌盛世(3)(1 / 3)

元朝是中國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從公元1271年至1368年,曆時97年,傳10帝。元朝的前身蒙古國是由成吉思汗在1206年創立的。蒙古國曾發動大規模擴張戰爭,占領了亞歐大陸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橫跨亞歐的“大蒙古國”。中國境內的西夏和金國,都亡於蒙古國。1260年,主持漢地事務的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又削平內亂,把蒙古國政治中心從和林(今蒙古國烏蘭巴托附近)遷到中原,並在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第二年定大都(今北京)為首都。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後又把西藏歸入版圖,在中國曆史上建立了疆域空前廣闊的統一王朝。

元朝統一全國後,用漢法治漢地,鼓勵農業生產,興修水利,還推廣種植棉花。由於元朝與歐亞各地來往密切,貿易往來頻繁,商業十分發達,大都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吸引了很多歐亞旅行家。

元朝的文化,在天文、曆法上有重大成就,出現了郭守敬等大專家。醫學、農學也有名家名著出現,元代文學以雜劇與散曲最著名,造就了大戲劇家關漢卿等。

元朝統治者在吸取漢族的管理經驗和文化的同時,仍然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把全國人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4個等級政治社會地位逐級下降,因而引起深刻的民族矛盾。國內反抗鬥爭此起彼伏,終於爆發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軍很快占據了南方,並形成割據局麵。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同年,明軍北上,攻入大都。元順帝逃往北方,元朝滅亡。

明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一個統一王朝,從公元1368年至1644年,曆時276年,傳16帝。先定都南京,後遷都北京。

明朝是中央集權高度發展的朝代,皇帝直接管理各項事務,廢宰相、設內閣、加強監察機關、後又設錦衣衛和東西廠特務機關、偵緝官民,統治十分嚴酷。明朝初年,朱元璋嚴厲懲治貪汙,收到一些效果。但後來,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大都寵信宦官,甚至交付大權,自己不上朝,造成宦官專權,政治極端腐敗,導致最後滅亡。

明朝前期,獎勵開荒,興修水利,使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增產增收,手工業技術也超越了以前。同時在很多行業中出現了雇傭勞動。農產品也開始商品化,資本主義萌芽已初現出來。

明朝的文化以醫學、天文、曆法、農學、地理學和實用技術等成就最大,出現了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等寫的專著。文學以小說和戲劇成就最大。建築、繪畫、書法、音樂、家具等藝術也達到很高水平。明代是中國古文化發展的高峰。

明朝末年,因為政治黑暗腐敗,災荒連年,引起人民不滿,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興起於東北的滿族政權清朝也與明朝發生衝突。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而死,明朝滅亡。不久,清軍入關,進入北京,統治了全國。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統一的朝代,從1644年至1912年,曆時268年,傳10帝,定都北京。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王朝。滿族的先民為女真人,在明朝初年興盛起來,後分成東海、海西、建州三部分。其中建州女真發展迅速,以愛新覺羅氏為最強。經過多年爭戰,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稱汗建國,國號金,史稱後金。後金不斷對外擴張,與明朝多次發生戰爭。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在1636年在盛京(今沈陽)稱帝,改國號“大清”,又經數年,已占據了長城以北廣大地區。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滅明朝,明將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軍入山海關,擊敗農民軍,進而南下占領北京,清朝從此成為統治全國的王朝。

清朝入關後,遇到各地人民和明朝殘餘勢力的頑強抵抗,經幾十年戰爭後才初步平定。但在清朝統治期間,民族矛盾始終十分尖銳,反清活動一直存在。清朝統治者建立了以滿族為主、滿漢聯合執行的體製,並優待蒙藏各族,征伐與懷柔相結合,使局勢得以緩和。在康熙皇帝執政以後,清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直到乾隆年間,史稱“康乾盛世”。

清朝實行獎勵墾荒、減輕賦稅、發展手工業等政策,使生產得到較快發展。民營經濟增長迅速。商業資本增加,對外出口日益擴大。文化上,天文曆法和地圖繪製都吸收了西方成果。農學、水利學、醫學都很有成就。文學繼明朝之後,小說和戲劇又呈高峰,出現了《紅樓夢》等名著,繪畫、書法、瓷器、漆器等精品不斷。宮殿和園林建築達到最高水平。

但是,清朝在社會根本製度上沒有變革。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在各方麵已漸落後。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中國從此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統治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爆發農民和資產階級的反清武裝鬥爭。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初,清帝退位,清朝滅亡。中國幾千年封建專製製度也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