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周公館與毛窯洞的魅力(2)(3 / 3)

在這風雨如磐的小屋,周恩來為將來的共和國外交部奠定了基礎。他與城內的外交保持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些外交官包括博學的美國大使高斯,美國使館武官包瑞德,英國大使卡爾和英國使館的其他官員。在他的周圍,聚集了眾多未來的有才華的外交人才:王炳南、黃華、章漢夫、章文晉、陳家康、龔普生、喬冠華、龔澎等。

周恩來的“眼睛和嘴巴”

1938年,為適應形勢的需要,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了對外宣傳小組,由王炳南具體負責,受周恩來直接領導。

王炳南是外交界經曆特殊的人物。

他生在1908年元旦那天,陝西人氏。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他少年時代即投身革命,18歲,在家鄉三原中學讀書時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擔任乾縣第一任黨支部書記,組織領導了農民抗糧抗稅鬥爭,並為地方政府所不容,在家鄉待不下去了。

1929年,王炳南由父親的歃血之交、西北軍愛國將領楊虎城資助出國留學,先赴日本而後轉德國柏林大學就讀。

在德國期間,王炳南公開的身份是政治係的大學生,但他真正傾心的是組織留法和其他歐洲國家的中國學生建立抗日小組。他在柏林五年,廣交朋友,連著名的共產國際領導人季米特洛夫也成了他的朋友。也是在這裏,他結識了他的第一個妻子——柏林大學的哲學博士生安娜利澤。

1935年,兩人在倫敦結婚,安娜利澤改了名,即前麵提到的,把中國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的王安娜。

新婚燕爾的王氏夫婦還沒來得及仔細品味蜜月,便在第二年開春回到中國,黨中共委派,以與楊虎城的特殊關係,做爭取十七路軍的抗日統戰工作。

楊虎城也急於找到一個合適人物,能迅速而機密地與中共取得聯係,王炳南自然是最合適不過,又不請自到,所以,王炳南夫婦回到西安的當夜,還沒來得及走進家人專為他倆布置的新房,就被火急火燎的楊虎城將軍請去府上。於是,王炳南擔當起不久發生的西安事變牽線人的角色。

王炳南疲於奔命,患了嚴重的喉炎,高燒不退。恰在這時,馬海德醫生和斯諾從美國來到西安,他們正在訪問楊虎城,王炳南夫婦當起楊將軍的翻譯。王安娜即請馬海德醫士為王炳南診治。從此,王炳南開始了與馬海德近半個世紀的友誼。王炳南也以其人品和才能,大得楊虎城的欣賞,兩人成了忘年了交。

南方局對外宣傳小組成立後,周恩來給他們布置了任務:同在武漢的40多名外國記者保持經常的聯係;同在武漢的外國機構建立聯係;對國民黨接待的外國友好人士和進步團體,也要盡可能地參加接待;對外翻譯毛澤東的論述等。

外事宣傳小組的工作瑣碎而具體,王炳南夫婦像是在滾雪球。

在武漢,他們同艾黎、斯諾、史沫特萊等商定建立了全國工業合作社,計劃在全國組織三萬個工業合作社。1938年8月,“工合”總會在漢口正式成立,並迅速發展成為有著一定國際影響的社會團體。在周恩來指示下,王炳南等先後安排了白求恩大夫、印度醫療隊去延安事宜。

外事宣傳小組在武漢有了名氣,很多外國駐華機構的人員和記者也樂於接受和宣傳中共的抗戰主張,樂意宣傳中共的廉潔、民主風氣,而不留情麵地抨擊國民黨的種種弊端。

風聲傳到了蔣介石耳朵裏。他把國民黨掌管宣傳的官員和陳布雷找來,將一堆外國記者寫的有關紅區的報道“嘩”地摔在桌子上。他問陳布雷:“共產黨的外事小組你聽說過嗎?”

陳布雷撩起布衫遮住腿,略加沉思:“聽說一個叫達尼的人在負責。”

另一位報社主編補充道:“又叫王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