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政治文明(1 / 3)

十一屆三中全會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

黨帶領全國人民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論十大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正確思想,在一窮二白的圖紙上,繪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提升了國家在經濟、政治、國防等方麵的綜合國力。

堅決捍衛了國家的獨立完整和尊嚴

在國力並不強盛的情況下,進行了三次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沒丟失一寸土地,捍衛了國家的統一、完整和尊嚴。

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思想

勇敢麵對和糾正了在曆史問題上所犯的錯誤,作出了《建國以來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正確評價了毛澤東同誌的功過是非,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召開了具有偉大曆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排出了左的幹擾,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主旨,堅持了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使國家發展步入了正常的軌道。

不斷提高執政水平

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上,提出“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進一步明確了“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執政理念和黨的先進性建設的目標;確立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恢複和完善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從而使黨的建設理論日趨完善和成熟,黨的執政水平不斷提升,始終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為了全麵實現小康社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使改革發展取得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全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次全會前,召開了曆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黨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骨幹,對黨的領導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對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方麵的重大決策,黨的優良傳統的恢複和發揚等,提出了積極的建議。鄧小平在會議閉幕式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準備。鄧小平的講話實際上成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農村政策做了哪些調整?

1978年下半年,安徽、四川農村嚐試包幹到戶、到組的生產方式,取得了明顯的效果。1979年9月,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因時因地製宜,經營自主。1980年5月,中央領導發表談話,肯定了一些地方大包幹的做法。9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幾個問題》,認為包產到戶“沒有什麼資本主義複辟的危險。”到1983年,全國實行“雙包”的生產隊達到了93%,其中絕大多數實行的是包幹到戶。

1.我們黨為什麼要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

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什麼深遠意義?

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2003年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帶領下,積極推進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起步紮實、開局良好。

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宏觀調控藝術逐漸成熟

2003年以來的五年間,我國成功應對了各種嚴峻挑戰,克服了國際不利因素帶來的影響,宏觀調控藝術逐漸成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為保證經濟平穩快速運行積累了更多經驗。

社會主義民主不斷發展,人民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從黨內民主到人民民主,從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到加強政協工作,從擴大公民的有序參與到強化各方麵的民主監督,我國民主法製建設正按照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的方向全麵推進,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得到了更好保障。

公共文化教育事業積極推進,民族文明素質不斷提高

在五年間,我國文化體製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家加大了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構建起了以大中城市為骨幹、縣級城市為基礎、輻射鄉鎮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人民群眾得到了更多文化實惠。同時,全麵實現了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樹立了新的裏程碑。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更多享受發展好處

老百姓能親身感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好處,全社會更加注重民生,注重社會公平,注重創新和教育,注重國民素質的全麵提高。其最有生命力的體現,就在於得到老百姓的認可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