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到了三十五歲左右、發現自己仍然單身時,開始反複做一個相同的夢。我穿著結婚禮服,帶著訂婚戒指,站在教堂的聖壇前,但沒有男人。我的媽媽出現,開始把所有我曾經約會的男人帶來,甚至我七年級時的男友。“這是新郎?”她問。我搖頭:“不,不是他……”
四十歲時,我仍沒有結婚,盡管經曆過幾段長期關係。認識到我並不孤獨時,我舒緩多了。實際上,不僅僅是不孤獨。根據《紐約時報》的分析,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沒有丈夫的女性超過有丈夫的女性的現象,前者超過了50%。當然,這其中有一小部分是與長期伴侶同居的,她們跟正式婚姻的女性區別僅在於沒有領取結婚證或舉行宗教儀式。但絕大多數沒有丈夫的女性是單身——從未結婚的、離婚的、寡居的。
在我的個人治療實踐和團體治療中,很多單身女性有著已婚或有伴侶的女性沒有的真正的自由感。她們中的一些人是對沒有親密關係真正感到滿意,還有的人在幸福地跟一個或幾個男人約會。不過,總的來說,有很多負麵的東西圍繞著四十歲後的單身女性。當越來越靠近這個門檻年齡,我的大部分單身患者開始對以下情況感到害怕:
.因為覺得缺乏視覺和性方麵的吸引力,從而在約會場合消失。她們擔心自己讓潛在的配偶“看不見”。
.對於想要有孩子的男人來說變得沒有吸引力,因為她們不再具有二十多歲和三十多歲時的生育能力。
.在與前男友分手的問題上犯了錯。她們開始後悔自己的選擇。
.不會再找到非常出色的伴侶,因為經曆過的多次長期關係中都失敗了,哪怕隻失敗過一次。
當女性允許自己被恐懼占據時,通常會忽視自己的聲音、價值和需要。結果,她們可能把自己與各種正麵的、推動生活繼續的選擇隔絕,反而做出了有害的選擇。
一些女性成為負麵信息的受害者,我們仍然從社會上得到這樣的信息:“如果三十五歲後還單身,你一定出了什麼問題。”她們會對自己感覺很糟糕,自尊變得很低,以致於降低自己的標準去接受忽視她們優點的男性。這讓我奇怪,在生活中有了這個家夥(他待你不好,欺騙你,還不分擔家務),真的就比沒有更好?
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單身女性感覺在任何年齡上的自己都有力量而充實,與自己相處得很舒服。那種認為越年老的單身女性越是悲慘、孤獨、絕望地想要有個伴侶的固定思維已經不再正確了。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的一項大規模調查,四十至六十九歲的單身女性中,有三分之一有專一約會對象,另有三分之一有非唯一的約會對象,剩下的三分之一對約會不感興趣。被調查的單身女性中隻有13%在尋找伴侶。盡管該調查發現,單身女性比已婚女性更為孤獨,但93%的人認為獨立對她們的生活質量非常重要。至於老年時帶來的孤獨,已婚和有伴侶的女性與單身女性同樣不幸——男性通常都比女性更早死亡,獨自撇下他們的女性伴侶。
即使在四十歲後,繼續對自己充滿積極的感覺,繼續感覺到自己對潛在配偶的吸引力,擁有遇到並在一段很熱烈的愛情中安頓下來的能力,這些對單身女性非常關鍵。如果我們被一些錯誤的社會觀念影響,諸如,一旦進入四十歲我們戀愛和找到伴侶的機會已經過去了,傷害的隻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斷地被這些負麵信息轟炸,諸如,“我是個老處女”,或“在我這個年齡不會再找到任何人了”,或“我一定出了什麼問題”,就真的會讓這些念頭成為現實。我們會更加有可能感覺悲慘,導致不明智地進行行動,以及做出自我限製。如果我們以應有的四十歲狀態繼續,一定會改變對單身和四十歲後約會的態度。
約會可以很快樂
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在我們生命中這個時點開始約會的最好的方式是,把它看作一次冒險。無疑,這可能是挑戰。但如果我們把它看作一個有趣的方式,嚐試不同的活動,結識不同的人,去新的地方,讓自己離開舒服的環境,那麼我們能從約會遊戲中得到很多快樂。
現在一個非常流行的選擇是網上約會,這一方式自從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被推廣以來,已經日益被社會接受。網上約會有效且無須高昂的花費。很多人相信,在見麵之前花點兒工夫貼上人物簡介、把候選人分類,以及通過電子郵件來進行交談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可以安全地篩分潛在的伴侶。網上約會也能讓你遇見超出你通常的交際圈子和地理範圍之外很遠的人。而且,很多單身女性覺得網上約會把她們解救出來,不用再去擁擠到幾乎聽不見別人說話的酒吧,或者笨拙地與母親最好朋友們的兒子成大學室友相親,或者花了很多錢在晚上活動的門票上,結果卻發現他們並不喜歡約會對象,更別提那些樂隊了。
然而,一些嚐試網上約會的女性並沒有獲得緩解,別提快樂了。或許她們遇見的人比網上介紹的老很多或者胖很多(這是雙方麵的:女性通常擔心提供真實的年齡會使別人不會對她們的廣告有所回應)。或許她們質疑自己通過實際交流建立一段關係的能力。或者她們隻是覺得與從網上認識的陌生人見麵不舒服。但對所有這些發現網上約會失望的人來說,半數以上的人(52%,根據研究機構皮尤網絡及美國生活項目的一項調查)報告至少有過一次正麵而積極的體驗。
我通常對單身女性建議,如果她們確實不喜歡,就不要網上約會、去酒吧、相親,或是買昂貴的活動門票。但我也鼓勵她們帶著冒險精神進入約會。當她們帶著這個態度繼續時,通常會有更多的樂趣。那不就是意義所在嗎?
對安德裏亞·卡洛斯來說,在四十歲單身並不容易。盡管最開始有些掙紮,安德裏亞後來做出了合理的妥協,找了讓自己滿意的方式。
安德裏亞在俄勒岡的波特蘭居住,是一名自由作家。她在二十九歲時遇見了她的丈夫,不久就結婚了。他們考慮過要孩子,但一直推遲。然後,當她到了快四十歲的時候,安德裏亞認識到她在婚姻中不幸福。
在三十九歲時,安德裏亞離婚了,這讓她的生活徹底顛倒。她經曆了一段抑鬱期,婚姻的失敗讓她倍感消沉。她也不知道如何過單身生活,因為她從二十三歲起一直處在一段嚴肅的關係中。她很迷茫,周末到來時,不知道怎麼辦,不清楚如何去發展另一段關係。“我不知道我是誰,”她說,“我似乎覺得自己的生活完了。”
安德裏亞離婚後花了幾年時間重新構建自我,重新發現自我,她開始第一次去看心理醫生。她說:“我在治療中能談論的是想要另一段關係。醫生說:‘你花園裏長的什麼植物?他的意思是‘你需要關注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讓我思考。當一些事情結束,你有了巨大的空間,你要對所做的與此有關的事情負責。”
因此安德裏亞開始和這個年紀的其他單身女性見麵,和她們建立了深厚的關係。她從朋友那裏學會約會和發現網上約會。朋友們指出,不論你在什麼年紀,總有年紀相仿的男性——你隻需要找到他們。她也參加了各種新活動。隨著時間和投入的精力,安德裏亞成功地改變了對四十歲單身的態度。她說:“我認識到,這個年紀隻需要告訴自己這件事:你永遠不會老到不能做任何事情。”
當重新獲得自我時,她開始掌控自己的生活了,安德裏亞開始活得有樂趣。四十一歲時,她看看周圍,意識到她正在享受時光,那種感覺非常棒。她說:“我得到了很多男人積極的回饋,我有了生命中最好的幾次性關係。我也認識到過去我隻是把自己奉獻給了一段關係。我第一次在做生命中想要做的事情。”
離婚後,安德裏亞不僅對約會的態度改變了,還以一種更強的冒險精神對待生活。例如,她過去很愛運動,但從未真正參加過挑戰性的活動。離婚後,她很快買了一輛公路自行車,加入了一個七天內橫穿俄勒岡的五百英裏自行車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