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十五歲起,它便開始作祟。
許多年齡超過三十五歲的女性,她們最大的煩惱並不是來自伴侶(或者缺少伴侶)、上司,或者子女,也不是對經濟收入的顧慮,甚至不是對健康狀況的擔憂,而是來自那一頁頁無情翻過的日曆。
每個人都無力抗拒日益衰老的殘酷事實。無論多麼努力地挽留青春,我們還是在一天天變老。衰老隻是自然而又美麗的生命輪回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如同季節更替般亙古不變。然而,作為女人,一想到生日蛋糕將插上四十根蠟燭,前所未有的恐慌便席卷而來。
幾年以前,在曼哈頓,我在那些經常參加治療課程的三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女學員中,第一次開始留心這種恐慌的現象。使這些女學員糾結和困擾的根源是一致的,這便是:“我不想變成四十歲的老女人。”許多年輕女學員甚至把“四十”視為一個噩夢般的數字。而二十九歲到三十九歲的女性,也大多懷著恐懼的心理來看待自己人生中的這個節點,仿佛女人隻要一過四十,生命就會立刻終結。事實表明,我的學員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對四十歲這個門檻焦慮萬分,而這也是她們前來參加治療的唯一原因。我本人也年近四旬,也常常在深夜因為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輾轉反側,無法入眠。我發現,與這些學員互動的時候,自己對她們種種憂慮感同身受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通常意義上的“移情療法”。
這促使我開始思考:為什麼那麼多女性(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對即將到來的四十歲,懷有如此強烈的抵觸情緒呢?帶著這個問題,我開始查閱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頗有影響力的相關文獻。我本來以為,過去肯定有人針對女性四十歲恐懼症的專題做過研究,並提出過相應的指導建議。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出於這樣的原因,在三十八歲之際,我決定自己撰寫這樣一本書籍。
在揮別青春時代的同時,我們漸漸失去了往日那種無憂無慮的感覺,不再認為死亡遙不可及,也不再覺得自己有用不完的時間來感悟生活。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對未來充滿恐懼。本書的目的在於幫助大家把雙手從眼前移開,勇敢地麵對恐懼,從而進一步超越恐懼。實際上,步入四十歲雖然意味著我們要失去很多東西,但它也蘊藏著巨大收獲的可能。
在進行相關研究和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在美國各地陸續建立起一個個討論小組,從紐約到西雅圖,從牛津到普羅沃,從舊金山到波茲曼,從達拉斯到芝加哥,從格林尼治到橘子郡,從孟菲斯到華盛頓。同時,我還為大量不同社會階層的女性做了一對一的訪談,她們中既有辛苦謀生、勉強度日的單身母親,也有地位顯赫的高官;既有正在接受戒毒治療的“癮君子”,也有畢業於常春藤名校的社會精英;衝浪運動員、社會工作者、家庭主婦;年近四十的待孕婦女,年逾五十飽經生活曆練的女性;乳腺癌幸存者,家庭暴力受害者,以及失去雙親的女性。
作為研究的一個環節,我邀請受訪的女性閱讀一份我事先起草的長長的清單,上麵寫滿了各種積極的價值觀念。接著,我們一起探討,進入四十歲以後,哪些價值觀念最有助於我們保持和增強活力。很快,結論變得清晰起來。無論被訪者的年齡、種族、性取向,或者社會地位存在多大的差異,她們的回答都不約而同地明確指向五個方麵的價值觀念,這被我稱作五項核心價值觀,它們是:優雅、人際關係、成就感、冒險精神和靈性追求。
在後麵的章節中,我將分別對這五項核心價值觀做深入的探討,並和讀者分享一些傑出女性的故事。我們將會看到,這五項核心價值觀,是怎樣完美地體現這些女性身上。她們選擇用堅忍不拔,而不是畏縮回避來應對生活的挑戰。她們與逆境和厄運抗爭,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中實現了華麗的轉身,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自信、愉悅和內心的平和。她們帶給我很多啟迪,我也希望讀者能從她們的故事中得到啟示,從她們的經曆中汲取經驗。這些經驗不僅有助於我們直麵青春的消逝,克服因衰老而產生的焦慮,而且能夠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歡欣鼓舞地迎接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