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大寨:一個孕育著無限生機的貧困山村(1)(1 / 3)

大寨位於山西省昔陽縣城東南的虎頭山下,舊史少有記載,連過去的縣誌上都難尋其名。

在互助合作運動中,賈進財和陳永貴積極帶領農民組織起來,走上集體化道路。

1947年冬,陳永貴被吸收入黨,邁出了他政治旅途的第一步。

賈進財是大寨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他主動“讓賢”,成為頗受後人讚譽的一段佳話。

大寨村的成績和陳永貴的才幹不僅受到昔陽縣委的表揚,也開始引起晉中地委的重視。

就在大寨取得豐收的那一年,國家實行了糧食的統購統銷政策。

1.虎頭山下大寨村

大寨是太行山深處的一個不大的村莊。

按照中國古典名著《列子》的說法,太行山原在今天河北省的南部,與它並排著的還有一座王屋山。相傳很久以前在山北住著一位叫愚公的老人,見兩座大山擋住了他家的出路,便率領他的兒子和孫子要把這兩座大山搬走。有個叫智叟的人看到他的這種行為,感到不可思議,就對他講:這兩座山太大了,你怎麼能搬得走呢?愚公回答說:你這人怎麼這麼糊塗!你難道不知道,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不會再增長,搬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搬不走呢?於是,愚公一家老小每天挖山不止。後來這件事感動了“天帝”,他派了兩個神仙把兩座大山給背走了。太行山這才被移到了今天河北、山西兩省交界的地方。

《列子》一書講述的很多故事屬寓言性質。寓言主要用來說明道理,故事本身卻不可以太當真。

我們要講述的大寨村,就位於愚公當年曾試圖遷移過的太行山的深處。而大寨人所做的事情,竟真的與愚公移山相似。

大寨位於山西省昔陽縣城東南5公裏的虎頭山下,地處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000米,總麵積1.88平方公裏,全村現有居民約160戶,500多口人。

關於大寨村的形成,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隻能根據傳說推測。相傳在北宋年間,宋軍為抵禦金兵,曾派兵把守距今天的大寨東北方約5公裏的虹橋關,大寨就是宋軍的一個駐軍營寨。據說當時守軍建有兩個營寨,大的叫大寨,小的叫小寨。這便是大寨村名的由來。據當地人講,小寨村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存在,但住戶已經很少,再後來就沒有了。

山西自古戰事多,因此叫“關”、“堡”、“寨”的地方也就多。在山西,有名的大寨就有兩個,除了昔陽縣的大寨,榆社縣也有一個叫大寨的地方,一度也較有名。因為那裏也出過一個有名的農業勞動模範,叫張誌全。還在1950年,張誌全就成了全國勞模,而陳永貴當時還少有人知。

昔陽縣的大寨位於虎頭山的一個坡麵上,村中間是一條溝。在人民政權建立前夕,全村有約800畝耕地,64戶人家,190多口人。這些耕地如果平均占有的話,每戶約合10多畝。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按照大寨展覽館提供的數字,當時全村約800畝土地,有60%,也就是大約480畝為1戶地主和3戶富農所占有;另有22%,即170多畝為12戶中農所占有;而其餘48戶貧農、下中農一共才占有不到150畝耕地。太行山區的耕地十分貧瘠,生產條件又極為簡陋,糧食產量很低。1畝地1年能收獲70公斤糧食就算不錯了。廣大農民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大寨人說他們過去有三窮、五多。三窮是:人窮,地窮,村子窮;五多是:當長工打短工的多,負債欠賬的多,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尋死上吊的多。後來使大寨聞名天下的陳永貴,他的母親和姐姐就被賣掉,而他的父親在萬般無奈的境況下,就是上吊尋死的。由於人窮,大寨村的住宅也十分簡陋。人們多在山溝的兩邊土坡上挖土窯居住。隻有少數有錢的人家蓋得起磚房或用石頭壘起窯洞。

大寨窮也沒有窮出名來,因為太行山深處的鄉村普遍很窮,大寨並非特殊。

大寨村之所以名聞天下,是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村裏出了個陳永貴。在他的領導下,大寨村民自力更生、戰天鬥地、艱苦創業,重新安排家鄉的山河麵貌,從而引起了世人的景仰。而在陳永貴之前,大寨幾乎沒有在曆史上留下什麼印記。民國年間編修《昔陽縣誌》,盡管大寨距縣城隻有5公裏,但由於“無可道也”,縣誌竟連大寨的村名都不記載。

昔陽在1940年被日本人占領,成了淪陷區。不過在當時,凡有日本軍隊的地方,也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太行山區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武裝鬥爭的重點區域,除了正規軍,還有許多抗日遊擊隊。當時在昔陽一帶活動的就有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獨立營。共產黨的軍隊在抗日鬥爭中發展壯大,也教育了廣大生活在太行山區的老百姓。

1945年8月,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昔陽縣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大寨的貧苦農民盼來了翻身解放的一天。在隨之而來的土地改革中,大寨35戶貧農和下中農分得了土地400多畝、房屋41間、窯洞32眼,還分得了一些牲畜和生產工具。第二年,大寨貧苦農民賈承福、賈承財、賈進財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大寨村的第一批中共黨員。開始,他們被編入鄰村武家坪的黨支部。1947年,便在大寨正式建立了黨支部,賈進財為首任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