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臨淄與齊國曆史(1 / 3)

(一)曆史文化悠久的故城臨淄

齊魯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中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如果沒有遠古文化的沉澱,何來今天的蓄勢待發,讓我們走近它的源頭,從孩提時代說起。

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薑姓,侯爵。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齊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齊國位於今山東省東北部,麵臨大海,是周王朝開國功臣薑尚(齊太公)的封國。都城設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疆域最初隻在今山東北部,東與紀、萊,西南與魯,北與燕、衛為臨。周公旦攝政時,三監作亂,淮夷叛周,周公命令薑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有了征伐權,成為周王朝東方大國。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屬國紀,掃除東麵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投奔魯,公子小白奔莒。魯起兵伐齊,欲立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了魯軍,立為齊桓公。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成為霸主。公元前684年,齊國最先成為霸主,它首先滅掉了位於今天山東壽光西南的紀國,然後在今山東汶上北上,滅掉了北方諸國。之後迅速滅掉了西麵的小國譚,向魯推進。公元前681年,又與宋、陳、蔡、邾會於北杏,南下滅小國遂,迫使魯與齊議和,會盟於柯。次年,齊王命陳、曹伐宋,迫使宋國屈服,並與宋、衛、鄭會盟於-。又次年,齊與宋、陳、衛、鄭再次會盟於-,確立了其霸主的地位。

春秋中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中原各個諸侯國,討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齊北討山戎,救燕國;又北逐狄,解了邢、衛的危機;公元前656年,齊聯合多路諸侯侵蔡伐楚,與楚盟於召陵。此後,齊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會魯、宋、衛、鄭、許、曹於葵丘,齊國霸業達到頂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於鞍(今山東濟南),齊大敗。到靈公、景公時,齊依舊是僅次於晉的中原強國。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今河北鹽山南)。

春秋末年,齊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並。公元前548年,齊國重臣崔抒殺莊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貴族慶封滅崔氏之族。慶封專齊政。次年,慶封後裔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逃奔到吳國。景公時,齊國名臣陳桓子施惠於民,民心歸附於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欒、高二族的主要領袖逃到魯國。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殺掉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齊國貴族闞氏的闞止執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專齊政。齊康公,本名薑貸。在位時沉湎酒色,任用田和為宰相。周安王十一年(公元前386年),齊康公被田和放逐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後來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隻好在坡上挖洞為灶,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齊太公。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薑齊悄然登上了曆史舞台。

田齊是媯姓國家,起始於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輔佐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起來。以後陳氏逐漸兼並齊國的欒、高(齊惠公之後)和國、高(齊文公之後)以及鮑、闞等族,在齊國確立了統治地位。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薑齊之舊。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和為齊侯。到威王、宣王時,稷下學宮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逐漸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隻得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