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盤庚遷都的曆史意義(2)(1 / 3)

商朝的玉器製造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玉器製造充分吸收各地的先進經驗,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良渚文化的工藝技術,逐步發展起來。因此,中原一帶發現的商代玉器,往往帶有東部一些部族傳統的特點。商代早期的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曆年來出土了許多玉器,有圭、戈、刀、鏟、板、柄形器等,造型與紋飾的設計合理美觀,雕琢的線條清晰流暢,工藝相當精巧,同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夏代的玉器相比,技術有了明顯的進步。商中期以後,玉器大量增加,鄭州商城、湖北黃陂盤龍城、北京平穀劉家河商墓等都出土過精美的玉器。到商代晚期的殷墟,出土的玉器數量最多,形製最多,工藝最精美。其中婦好墓出土玉器達七百多件,這些玉器形製規矩勻稱,花紋線條流暢,製作難度很大。婦好墓中還出土了十多件玉雕人像和人頭像,運用寫實手法,把不同階層、不同性別的人物及其服飾、發飾都作了細膩的刻畫,不僅具有一定藝術價值,而且對研究人種及其社會生活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在各個生產部門內部分工日趨鞏固並日益複雜的情況下,商代的商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在周滅商後,據說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這些人就是從事長途販運貿易活動的商賈。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貴族們,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較珍貴的物品,如龜、貝、玉、珠寶、青銅、皮毛、齒革、絲帛等等,除在專有作坊役使奴隸自行生產之外,還有許多必須來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貢獻,也有不少是通過交換而得來的商品。這些商品,主要就是由一些專業的商賈來販運的,這樣就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二)為商朝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前提

在商代甲骨卜辭中保存著當時的曆法《殷曆》,它在夏曆的基礎上,已趨於完備。商人已會觀察天象來定曆法。在甲骨卜辭中已有關於日蝕、月蝕和星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的寶貴資料。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商代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曆法。從甲骨卜辭的記錄可以看出,當時月有大小,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為十二月,因十二個大小月加起來隻有354或355天,所以采用閏月來調整一年的天數,使一年中的四季變化能保持在一定的時間內。這個閏月,在早期卜辭中是放在置閏那一年最後的一個月,即十二月之後,所以叫“十三月”。這在曆法上叫做“年終置閏”法。在晚期的卜辭中,閏月就放在應置閏那一年的某一月,如閏五月,那年當中就有兩個五月,這在曆法上叫做“年中置閏”法。這種曆法,既不是根據太陽運動所測得的一年為基礎的陽曆,也不是以月亮圓缺為一個記日周期、即朔望月為基礎的純陰曆,而是“以閏(月)定四為成歲”的陰陽合曆。

處於農業生產的需要,當然也有可能在商代隻有春種、秋收兩段時間的劃分,所以就用春秋二字來代表一年的時間。商代的記日方法是用十個天幹和十二個地支字相配合來表示,即從甲配子(甲子)到癸配亥(癸亥),配完剛好是六十個。甲骨文中有一些幹支表,不是卜辭,而是備用的“曆書”,可能是當時的史官在占卜時刻查日期用的。用幹支來記日的方法在商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在我國一直使用到近代。

商朝科學文化也取得很大成就。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製,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麵鏡,能在較小的鏡麵上照出整個人麵。

藝術方麵,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水平得以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的,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周易·屯六二》就是商代民歌的代表。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1072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係鑄造,故字體為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