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尚父站在黃河渡口,左手拿一把大斧鉞,右手拿著一麵用犛牛尾做裝飾的大旗,向眾軍士高呼:“有九個頭的怪水獸蒼兕在指揮著你們大家,與你們一起乘船劃槳。哪一個不努力向前,掉在後麵的要被斬首!”眾軍士奮力劃槳,一艘艘船向對岸飛快駛去,在河中掀起了大浪。武王也乘著船,與眾軍士一起渡河。船到河中間,突然有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艙中。武王俯身拾起白魚,對大家說:“殷人崇尚白色。這條白魚跳入船中被我們捉住,這是殷朝快要滅亡的征兆!”眾軍士聽後勁頭更足,個個奮勇劃槳。不一會,渡船全部抵達北岸。
渡河剛結束,忽然有一顆火星從天上掉下來,落到武王所住的屋上,仿佛祝賀這次演習的勝利。這顆火星又很快變為一隻赤色的烏鴉,在天空盤旋幾圈,鳴叫而去。據說,烏鴉是一種孝鳥,而周國崇尚赤色。因為武王孝順父親,載著文王的木主舉行“軍事演習”,故有赤鳥的出現。
揭開伐紂的序幕
正當周軍渡河完畢、慶祝演習成功的時候,忽然從孟津渡口的四麵八方傳來鼎沸的人聲。原來,各諸侯國聞訊周武王來孟津舉行“軍事演習”,作伐紂的準備,大家都興高采烈,紛紛響應,組織了軍隊前來助威。不約而同來孟津的諸侯竟有八百之多。武王見有這麼多諸侯前來支援伐紂,情緒激動。他和諸侯們訂立盟約,立誓在伐紂的戰爭中互相合作,集體行動。眾諸侯群情振奮,歡聲雷動。由於八百諸侯的聯盟是在孟津形成的,大家便提議把孟津這個地名改成“盟津”。
在氣氛熱烈的盟會上,眾諸侯都說:“現在就可以伐紂了。”武王認為,殷朝畢竟是一個大國,還有強大的實力,而且內部還有箕子、微子、王子比幹等賢臣,不可輕舉妄動。況且,這次軍事行動出發前隻定為演習,沒有作好直攻殷都朝歌的準備,所以就對眾諸侯說:“現在大規模伐紂的時機尚未成熟,大家暫且回去,分頭積聚力量。時機一到,就可以一舉把紂殲滅了。”經過武王說服,眾諸侯才罷師歸還。
周武王盟津觀兵,雖然沒有直接攻入商都,但它是一次成功的軍事演習,它使周軍熟悉了地形、試驗了進攻能力、訓練了作戰本領,又起到了宣傳動員、聯合各地諸侯的作用。它是武王伐紂的一個序幕。
收回逐客令
作為君主,什麼都可以失去,唯獨不能失去人才。
一紙逐客令
李斯是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人,是當時著名的學者荀況的學生,才華出眾。他於公元前247年由楚入秦,投奔到呂不韋的門下,當了門客。後來,經呂不韋向秦王推薦,被拜為客卿。呂不韋因為嫪毐謀反受到牽連,免相、自殺。之後,韓國人水利專家鄭國來到秦國,勸說秦王興修水渠,灌溉農田。其用意是使秦國因興修水利而占用民工,無力東征。鄭國的陰謀被秦發覺,秦宗室貴戚都主張驅逐所有的客卿。於是,秦王政便下逐客令,限所有的客卿在三天內離開秦國,誰要敢收留別國之人,定要治罪。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三天的期限很快就要到了。李斯一直沉浸在悲憤交集之中。
他想到,秦國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是自己能夠實現政治抱負,施展才能的地方,難道這一紙逐客令就將自己的一切都結束了嗎?他不甘心自己就這樣被人趕走。
他想到,幾十年來,天下的賢人,一批又一批地來到鹹陽,為秦國效力,才使秦國強大起來,如今外來的賢才竟要被忘恩負義地趕走!怎樣才能挽回這種局勢呢?
《諫逐客書》
李斯苦苦思索,終於想出了一個兩全之策。他在離開鹹陽後的一天晚上,臨燈伏案,奮筆疾書,整整寫了一個通宵,這就是著名的《諫逐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