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大元(7)(1 / 3)

大元王朝是個追求征服、喜好動蕩、張揚武力的陽剛時代,因此相對於元前的中原南宋,也就更加顯示出大元政治中的那種野蠻精神。與元朝不同的是:南宋,作為一個具有很強經濟、文化活力的王朝,原本應該崛起強大,但或許是過分恐懼於五代十國時期的暴力、叛亂,因此整個北、南兩宋朝均顯得文文弱弱,失去了男人、政治、國家、民族應該具有的陽剛之氣。這個朝廷過分尚文、壓抑尚武精神,患上了軍事恐懼症,以致在不得不麵對身邊的軍事強國遼、金、西夏、大理時,隻得夾著尾巴、處於防守中,而且割地賠款、屈膝賣國、殘害主戰將領、奸細輩出,最終使其紙老虎的本質被大元看透,而終死在大元的口中,由此也被牢牢地釘在"尚文亡國"的曆史恥辱柱上。

8.百花齊放,璀璨奪目

在大元朝,草原文化、黃河文化、長江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得以相互碰撞,從而綻放出這個時代的文明之花。元朝廣博的國家版圖、繽紛多彩的中華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共同推進了中國文化的多元化及一體化。大元朝在入主中原、滅亡南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分別導致了中華文化的變遷。滅亡金朝後,形成北方蒙古文化、遼金文化兩大文化圈;滅亡南宋後,則造成南北兩大文化帶--以大都為中心的胡文化,及江南的審美文化相並立的文化格局。但由於重武輕文的民族傳統,大元的儒家文化出現沒落的征象。

元世祖忽必烈曾說:中書省是左手,樞密院是右手,而禦史台則是用來醫治左右手的。因此,這三大係統再加上文化、宗教、思想上的控製,即能使大元皇帝實現對於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乾元大哉"帝國的統治。

蒙古文字的創立,可以說是蒙古文化史上最為重要的曆史事件,從此蒙古民族進入到文字曆史時代,使得所有的文明成果能夠通過文字的形式,世代傳承。

蒙古原無文字,1204年鐵木真攻滅乃蠻時,即命乃蠻掌印官塔塔統阿用畏兀兒文字書寫蒙古語,以教授鐵木真子侄--這就是畏兀兒體蒙古文。古文字學界則將其稱作回鶻蒙文。但畏兀兒體蒙古文隻是文字借用,且用畏兀兒文拚寫蒙古語不準確,所以忽必烈即命八思巴再創新字。八思巴創製的文字是拚音文,基本字母41個,元音為9個,漢字譯音分別為啞、伊、鄔、翳、汙、惡、也、口、耶。用這種文字來拚寫漢語、蒙古語,相當準確,故深得忽必烈喜愛。回鶻蒙文和八思巴文都是蒙古文文獻精品中之精品。

1269年,忽必烈下令推行"八思巴字"(蒙古新字),規定一切詔諭都以這種文字為主。

1269年7月,決定在各路府州設立蒙古字學,吸取地方官員子弟和民間子弟入學;又規定蒙古字學教授的品級比儒學教授高一級。1271年,元朝廷明令"不得將蒙古字稱作新字",應直稱為"蒙古字",成為"國字"。1281年,規定省部台院、各處大小衙門的奏文、表章和其他文書,都要用這種蒙古字。自此,八思巴創製的文字就成為蒙古正式官方文字。忽必烈為表彰八思巴創製新字,敕封其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梵天佛子、化身佛陀、創製文字、護持國政、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且賜六棱玉印、黃金百錠、銀2000錠、綢緞4萬匹。

八思巴是藏傳佛教"薩嘉派"五世祖師,1235年誕生於藏"昂仁魯孔"的薩嘉家族,本名洛追堅讚,3歲時便能講法,被人們稱為八思巴(藏語"聖者"的意思)。八思巴本人則在大元帝國的統一、西藏的安定、吐蕃與中原的關係等方麵做出了巨大貢獻,是藏史上繼鬆讚幹布、赤鬆德讚、赤熱巴巾這"藏王三傑"之後的又一傑出人物。

元朝時期的科學也有所發展,出現了許多著名科學家,最有名的應該是水利、立法方麵均有突出成績的郭守敬了。郭守敬出生在一個學術氣氛十分濃鬱的書香世家。祖父郭榮是當時的著名學者,精通數學、水利。郭守敬從小沉靜好思,學習十分專心,頗愛鑽研,對自然現象很感興趣,特別愛好天文學。他跟著祖父一麵讀書,一麵觀察自然現象,學得不少實際知識。並且在邢台西紫金山跟劉秉忠上學時,曾創造過一些天文儀器的模型。

據史書記載,有一次,15歲的郭守敬偶然得到一份《石本蓮花漏圖》,立刻被它迷住了。這"蓮花漏",原是北宋的一種計時器,由幾個漏壺配合組成,結構特別複雜,因而計時也比以前的漏壺精確得多。遺憾的是,到元代時,蓮花漏已然失傳,不少著名機械學家對著圖紙冥思苦索多年,仍然琢磨不出個道道。而郭守敬隻用了幾天工夫,就摸清了它的來龍去脈,並照著圖紙成功地複製了一個蓮花漏。

元朝初年,20多歲的郭守敬就勇敢地承擔了邢台五裏的疏通淤塞河道修建石橋的任務。全部工程用了45天就勝利地完成了,當地人民都很佩服他。郭守敬對發展生產非常重視,符合了元朝統一中國後廣大人民的迫切要求。中統三年(1262年),劉秉忠的同學張文謙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薦"郭守敬習知水利,巧思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