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考注》概說(3 / 3)

一些重要證據可證實王本確實源自《證類本草》的《政和》傳本係統,而決非《嘉祐》。

《嘉祐》雖已亡佚無存、但據嘉祐補注總序雲: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籲莩零蘋》平歲平,亭兮布季季,經注雜糅,間以朱墨,圩終甲命,幹章章電。知如《異臺》二;仍為20卷外目錄1卷。而自《證類》弄麼,析分為30卷,目錄1卷。《證類》最重要的改易是將原並為1卷的禽獸部析分為5卷,即人部1卷,獸部3卷,禽部1卷。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證類》傳本中,人部均未標明上中下三品。因此,原在《新修》《開寶》乃至《亭牢》中列獸部上品的發髮一藥,至《證類》始被移人未標三品/新分出的第15卷人部中。若王本輯自《嘉祐》,其發髮應與《嘉祐》同,置於學等羊昂龍骨、牛黃、麝香之後。而事實上,在王本中此藥被列為拳導了序。顯然,王是據《證類》傳本係統依次抄錄白字《本梟逢》'文,圭餘15卷人部,因《證類》此卷脫漏三品標識,王不得已之下,將之放在下品最末。

王本花與華混用。如木部下品欒平與芫;!。考《新修》悉用華字。而現存所有《證類》的《政和傳本,如.金泰和甲子晦明軒本、明成化四年本、明萬曆本等,皆與王本相同,分別作欒華芫花。

王本杏核人鬱李人等之人字,悉寫作仁,而《新修》殘卷,乃至金泰和本《政和》仍用人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果仁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書,詩歌記載,無不作人字。

蘿率華零砂+亭,乃盡改為仁字。王本用仁,亦其據明刻《證類》

鬥更關鍵的是王本各藥的排列順序。如前所述,《證類》將原僅20卷的《嘉祐》重新組合為30卷,不僅卷帙有改易,即一卷中藥物次序亦大有調整。《嘉祐》目錄已不可見,但成於宋政和六年:仏的《本草衍義》是為了摭補《嘉祐》及《本草圖經》之缺而作,故其目錄應與《嘉祐》有一致之處。雖然《本草衍義》藥數僅為《嘉祐》的一半,但仍可以概見《嘉祐》目錄的基本情況。試比較《新修》《衍義》《政和》、王本玉石部上品《本草經》藥物的排序情況。

對比之下,王本的底本究竟是《嘉祐》還是《政和》,已不言自明。

最後的問題是,王閭運在本草敘中稱嘉祐官本明翻本,而日記又雲政和本草,究竟是王閭運自己沒有弄清楚《嘉祐》與《政和》的差別,還是為了炫耀其底本的古老,故弄玄虛?我們認為是前者。

一方麵王雖以識見廣博著稱,但本草學術非其所長,如前引日記,至光緒九年51歲始注意到《漢書藝文誌》無本草的情況,並專門記諸日記。與其時代相先後的幾位經學大師,如俞樾、章炳麟相比,王素不解醫事,且於醫學文獻甚少用心,其抄錄《本草經》的目的,亦不過為供研習《爾雅》之助。再者,《政和本草》卷一第一篇即為亭補注總敘,王是否即據此誤以為《政和本草》即是嘉祐官本。

破解王本所據底本之謎,也順帶解決了王筠默先生在《神農本草經校證》中提到的一種《神農本草》的版本問題,《校證》附錄二幾種《神農本草經》輯本子目比較,共羅列著者寓目的12種《本草經》輯本,其第9種王筠默雲:據番禺黃省三老醫生於《肺結核實驗新療法》一書1952年12月印於香港,頤廬醫學叢書第3種192頁參考文獻引用第一本書即清謝瀞據明翻刻本校刊的《神農本草》。明翻刻的是宋本還是古本,未作明確說明。編者今年在香港去黃寓,訪求該書,未得。

今按王筠默的描述,此輯本由清謝瀞據明翻刻本校刊,考王本每卷末題長沙善化弟子謝瀞校刊,與之正合,故知黃省三氏所引據者即是王本,並非另有他書。

三、劉本概述

王本雖然成書草率,水平不高,但由於王閭運在近代學界影響較大,故王本於1942年,為劉複《神農古本草經》全文收人。

劉複字民叔,四川成都人,尊經書院弟子,曾創中國古醫學會於上海,編印古醫湯液叢書,《神農古本草經》即叢書第1種。劉本用仿宋聚珍版排印,首冠劉撰《神農古本草經序》,次以王本全文為卷上,其中王本之本說部分,增附顧本逸文13條,又劉複新增逸文27條。卷下為劉撰逸文考異。每卷末列校刊者題名。依次為本說及附餘鎮江弟子顧經重道八楊良柏茂如》校刊;上品末嘉興弟子鄒俶宗道、昆明弟子葉慧齡穎如校刊;中品末嘉興弟子巢元珠曼麟、鎮海弟子夏楨瑞禎校刊;下品末鎮江弟子殷夏禹貢、南彙弟子周元慶兆民校刊;卷下逸文考逸末峨眉弟子賈尚齡鬆浦穴鄞縣弟子陳本榮品福校刊。書末附上海真茹孟金嵩友鬆、鎮海張亦相稼新、鎮江楊良柏茂如等題記,以上諸人,皆劉複古醫學會弟子,編次《神農古本草經》時襄助其事者。

王本成就已不高,劉複又不明王嘉祐官本之所指,誤以為王本即古本,遂奉為圭臬。其序雲:今讀王壬秋先生校刊本,其題記雲,求之六年,嚴生始從長安得明翻本。蓋古本也。古本在茲,三品具備,終始貫通,原為完璧。劉竟不顧王閭運已自陳聊存梁以來之仿佛這一事實,而更認定王本即漢晉世傳之古本。因此,所撰《神農古本草經》爰遵古本,付諸剞劂,不改一字,不移一條,悉仍壬秋先生刊之舊。

在卷下三品逸文考異部分,劉本針對王本無校勘記的缺點,據孫本、顧本及《證類》《太平禦覽》作了一些補校工作,發明無多。惟劉尚能通過對《本草經》體例的研究,發現一些王本分別合並的問題,是其所長。如王本以藥蕪並人芎勞條,劉雲:芎勞味辛溫,其葉藤蕪亦味辛溫,原為兩條,今並為一。證以附子味辛溫,其母烏頭亦味辛溫,品名獨立,各自為條,則可悟芎蒡、藤蕪同類並一之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