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是國民黨新軍閥繼續進行混戰並最終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確立穩固統治的一年。
從年初開始,國民黨內部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等各反蔣派,協調一致,積蓄力量,展開了反蔣的巨大攻勢。5月,蔣介石與各派軍閥之間空前的混戰——中原大戰開始。戰事瞬息萬變,蔣一度"四麵楚歌",地位岌岌可危。關鍵時刻,張學良從東北入關為蔣介石解了圍。隨後,蔣介石逐一打敗所有對手,確立了其在國民黨內各派勢力中的絕對優勢。
中原大戰於10月結束後,蔣介石為掩蓋其武力統一後的不穩定局勢,使自己的獨裁統治合法化,急於召開國民會議,製定《中華民國約法》。此舉遭到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胡漢民等人的強烈反對。蔣胡雙方均以孫中山的遺教作為武器攻擊對方,從而引發了蔣胡約法之爭。最終,蔣將胡軟禁,形成了寧粵分立的局麵。
在國民黨新軍閥進行混戰之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不斷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年初,毛澤東寫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更進一步闡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思想,為革命根據地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但是,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卻主張集中紅軍主力攻打中心城市,取得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結果使黨的組織和革命力量遭受巨大損失。麵對日益壯大的革命力量,蔣介石極為恐懼。在打敗各路軍閥後,他立即著手部署對各個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希圖撲滅人民革命的燎原之火。但第一次"圍剿"被紅軍粉碎。
本年度中間政派進行了諸多方麵的活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也稱第三黨)的成立。第三黨提出進行"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權",反對國民黨南京政府的統治。此外,以胡適、羅隆基等為代表的人權派繼續發表大量言論,主張改良,反對革命。他們既不滿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又反對共產黨。國民黨蔣介石為強化其獨裁統治,對中間政派和進步人士進行威逼和迫害。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左翼文化運動。著名的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聯)即於3月在上海成立。本年中,在理論界進行的關於社會性質和社會史等方麵的論戰進入高潮。通過論戰,更多的人接受了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觀點。本年度在考古方麵又有重大發現。首次出土10000餘枚居延漢簡為研究漢代曆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國民政府查封《清史稿》
1月1日,故宮博物院呈文國民政府行政院,稱:《清史稿》一書有反革命、反民國、藐視先烈、體例不合、簡陋等19項錯誤,呈請國民政府行政院"永遠封存,禁其發行"。
中華民國政府決定設清史館編撰《清史稿》,清朝遺老趙爾巽任館長。1928年,在書成之後,故宮博物院特聘史學專家對其詳加審查,認為此書內容反動且謬誤百出,特呈文行政院,文稱:"竊查清史稿一書,自民國設館以來,遲遲久未成書,而承袁世凱及北洋軍閥之餘蔭,修史者,悉用亡清遺老主持其事,已開修史之特例,且以遺老中最為不學無術之趙爾巽為館長。彼輩詡忠於前朝,乃以誹謗民國為能事,並不顧其既食周粟之嫌,遂至乖謬百出,開千古未有之奇。且於前年北伐挺進之時該趙爾巽等用吳佩孚張宗昌等捐款,刪繁就簡,倉促成書,趙撰序文,盛稱群帥之功,可為明證。故其體例文字之錯謬百出,尤屬指不勝屈。此書若任其發行,實為民國之奇恥大辱。"呈文列舉《清史稿》之錯謬共19項,主要內容有:(1)"反革命"。"辛亥雙十,武漢革命,實中華民國建國之始,而《清史稿》本紀二十五,竟書日宣統三年八月甲寅,革命黨謀亂於武昌。又瑞澄傳亦書日:越月武昌變起,先是黨人謀亂於武昌,瑞澄初聞報,驚慌失措,漫不為備。""夫趙爾巽等受民國政府之令,而修清史,競謂建國為作亂,其反革命之意,莫此為甚。"(2)"藐視先烈"。"革命之成,先烈之功居多,凡係民國人民,宜何等欽仰。而張曾揚傳,於徐烈士錫麟則書其刺恩銘,而不標其革命之曆史,意謂非革命。於秋瑾烈士,則書陰謀亂。而尤奇者,彭烈士家珍之殺良弼也,路人皆知,而良弼傳競書曰:一日良弼歸,及門,有人遽擲炸彈,三日而卒。""其藐視先烈,抑可其深。"(3)"不奉民國正朔"。"史稿所記諸事,自人民國以後,隻用於支,不用民國某年字樣。""夫清史為民國所修,而避用民國正朔,是修史諸人反對民國之一證。"(4)"列書偽諡"。"溥儀退位以後,安能再頒大典。溥儀行之,是反民國。諸人修史諡書之,亦是反民國。如陸潤庠傳,贈太傅,諡文瑞"等。(5)"鼓勵複辟"。"滿清既亡,以前諸臣,竟以遺老自居,殊不知在清為遺老已,在民國則為叛徒,政府不事追求,已屬寬大,安能再示獎勵,是勸人複辟。"(6)"反對漢族"。"太平天國立國十餘年,實漢族之光榮。修史者當然不宜歧視。乃曾國藩傳則日粵寇破江寧,據為偽都,分黨北犯。洪秀全傳則日僭號太平天國,又日粵匪,日賊,日陷某地,日為某王,日犯我軍,皆否認我民族之反滿清也。"(7)"為滿清諱"。"本紀中於文字獄之慘酷,甚鮮紀載。於漢族之革命,則不表揚。於清政之暴虐,則不詳載,何足以宣昭百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