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軍隊是漢謨拉比統治的主要支柱。法典中有16條涉及士兵份地及其他物質利益問題。漢謨拉比從國有土地中授予每個士兵份地,少者一布耳,一般為二布耳,有時還要加上房屋、園圃和牲畜。這種財產不允許出賣、轉讓、抵債,也不能由妻子和女兒繼承。法典詳細規定了保證士兵擁有土地和生活資料的辦法,同樣嚴格規定士兵必須應征服役。
法典反映出古巴比倫社會和婚姻家庭關係,基本特征是家長製的明顯存在。父親有權將子女用以抵債,乃至抵命。
對於發展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商業,法典也給予了極大的注意,國家擁有龐大的專門從事商業的人員。
法典除了正文282條之外還有引言和結束語。
前言大致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第一,神化王權,宣揚其權力來自於神授和使命。第二,炫耀他自己的文治武功,偉大業績。第三,表明他的立法目的,即“發揚正義於世”;“使我公道與正義流傳國境,並為人民造福”。
借助於神權和法典,漢謨拉比建立並鞏固了龐大的奴隸製國家。但是他不可能真正調整奴隸和奴隸主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矛盾,不可能真正調整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也從來未停止過,漢謨拉比死後,帝國日漸衰落,以後外族的入侵又中斷了古巴比倫曆史的發展。公元前12世紀,埃蘭人攻占了巴比倫之後,將漢謨拉比法典作為戰利品帶回到蘇薩。埃蘭王國後來被波斯所滅,公元前6世紀時,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上台後,又把首都定在蘇薩,這個石柱法典又落到波斯人手中。
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世界曆史上現存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它對人們研究兩河流域地區奴隸製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生活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堪稱東方文明之寶。
巴比倫新城的建立
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在世界古代文化史中占有矚目的地位,位於幼發拉底河下遊的巴比倫城因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在此建立了燦爛的巴比倫文明,使兩河流域文明更加光彩奪目。
從19世紀以來,西方學者,特別是德國考古工作隊來到巴比倫遺址進行長達18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初步探明了該城的規劃:宮苑神廟,河道溝渠,大街小巷,住宅民舍的布局。巴比倫城分為新、舊巴比倫城。我們談論的巴比倫城,一般都指的是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擴建後的巴比倫新城;而不是指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時期的巴比倫舊城。
舊城遺址地處幼發拉底河東岸,呈現近似的正方形;而擴建後的新城,除了保留舊城遺址之外,還一直延伸到幼發拉底河西岸,呈一東西長,南北窄的近似長方形。但是城市的主要建築物仍分布在城市的河東。
新巴比倫城曾經是西亞地區最富足、最繁華的城市。
巴比倫城傍底格裏斯河而建成,湍湍流過的河水給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時又為城市的安全立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在城的東邊建有一道高數十英尺,長達10公裏的外城牆。而外城牆由內、中、外三道圍牆組成,用作軍事防禦。公元前6世紀,西方曆史學家希羅多德曾經到達過巴比倫,他在驚歎巴比倫高大城牆之餘,好奇地花了兩天時間繞城走了一圈。
巴比倫城的主要建築物都是沿著幼發拉底河東岸由北向南布局。在城市的中心偏北方向是全城的最繁華鬧區。城內的交通四通八達,城內的主要街道均用磚石鋪砌並澆柏油加固。因此,路麵既平整又堅實。
巴比倫的北門——伊斯塔神門和通過神門的隊列街是全城最壯觀的城門和街道。沿著隊列街,由北向南逐一分布了全城的核心建築物——北宮苑、南宮苑、巴比倫塔和馬爾杜亥大神廟。
戰神伊斯塔門和隊列街是巴比倫建築藝術的象征,氣勢雄偉,結構精湛,備受世人矚目。現在,伊拉克巴比倫遺址的入口處已按原樣重建了伊斯塔神門。神門以深色琉璃磚為底,上麵嵌有500多頭黃色、白色的蛇龍和公牛,給人以威嚴肅穆的感覺。伊斯塔神門有兩個形式、規模完全一致的並連在一起的城門。這使神門更加端莊、雄偉,有一種堅不可摧,大氣磅礴的氣勢。
伊斯塔門的隊列街,它的寬度20米,路麵用白色的石灰石和紅色的角礫石板相間鋪成,天然的色澤和紋理,使路麵顯得光潔而典雅。在隊列街的兩側,築有很長一段用琉璃磚砌成的路牆。每一麵牆上都裝飾60幀象征伊斯塔戰神的彩獅浮雕。當年,凡是凱旋回師的軍隊或慶賀新年的儀仗隊都要從伊斯塔神門和隊列街通過。
規模宏大的北宮苑坐落在伊斯塔城門外,苑中陳列著許多栩栩如生的大石雕。聞名遐爾的“巴比倫獅”就躺臥在在北宮苑,這是一頭魁偉的雄獅和躺臥獅子腳下的人像。這裏還有許多雕刻作品,走到其間,像是來到王家博物院,再現了古巴比倫當年的赫赫戰功和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