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品戲齋神遊錄》終於編完了。“神遊”不是空想,“神”需要力氣,“遊”需要思想,二者加到一塊兒,首先需要相應的物質基礎。我曾經在一篇《神遊四題》的文章中說過,“神遊是旅遊的最高境界”。既然以旅遊為基礎,那麼就得先花費相當的錢財、時間、體力、感情,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跑上一跑。跑完了,還不能就此停下,還得再用文化去“消化”旅遊所獲得的感受,用獨特的思維、角度和語言加以“表達”,這樣或許才能“神遊”出自己的個性,落到字麵之上,或許才能得到讀者的青睞。我準備今後繼續這樣去做。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參與進來。
最近,我應邀到電台主持、播講“聊戲”專欄,這對我是個新課題。每聊一節,都必需找到一段能夠沐避王題的音響資料,題目得切合這段音響資料,談話的軸線也得從這段音響資料向下順延,隻能稍有搖曳,不能扭秧歌,結束時還得扣到這段音響資料上去。我因此又產生第二番的“神遊”——這些“聊戲”節目,是否可以被稱作浩瀚文章海洋中的“吧工戲”或“念白戲”?將來出版這些“聊戲文章”,大約就要多少配上一些錄音盒帶。據說,國外很流行這種做法,書不怕貴,書本來該貴,越貴的書反而越好賣。
我繼續“神遊”不止自己不是演員出身,講學時不能現身說法,怎麼去彌補這一缺憾?我曾經收集著名演員“私房”錄音帶和錄像帶,並且用之和市場上出售的“標準”貨色相比較,然後穿插起來說明一些問題,就構成了我自己特需的講學所用資料。這樣,一方麵使得聽課者能夠接觸到聲像資料,同時又不受講課演員個人行當的局限,似乎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講學能夠麵對麵地進行,其自由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完全有理由唱一出“大合作戲”。但是區別於“聊戲”中被突出的聽覺,它主要突出的是視覺效果,所以又不妨稱之為浩瀚文章海洋中的“做工戲”或“武打戲”。
以上三番兒“神遊”,隻是萬裏征程中的起步。被人類認識的世界是無限的,被人類表現的世界更應該是無限的。
作者
1991年11月21日於京華“品戲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