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池縣地廣人稀,半農半牧,以牧為主,因此羊皮羊毛的產量極為豐富。在邊區布、棉、麻一齊斷絕的情況下,皮毛成為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大家都知道,在大生產的時候,邊區從中央領導到一般群眾,人人都動手紡線線。用什麼紡,當然是用羊毛。紡線線幹什麼?織呢子,織毛布,做衣服,打毛襪和手套,以解邊區軍民的燃眉之急。就在邊區經濟處在極端困難的1942年2月,鹽池人民創辦的元華工廠開始投產。從1942年到1945年,元華工廠用羊毛為邊區幹部和前方將士製作出衣胎、被胎、絨帽(氈帽)、毛氈、軍用毛毯等,共計12萬多件,還有大量毛襪、手套、軍鞋等等。陝北的冬天地高天寒,當時的幹部、戰士又多在室外工作戰鬥,沒有這些東西就無法過冬。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頭上戴的是元華工廠做的氈帽,身上穿的是元華工廠製的毛衣胎或皮襖,晚上蓋的是元華工廠製的毛被胎。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當氈帽送到中央的時候,有些人嫌難看,帽殼平塌塌,帽簷往下吊,都不願意戴。當警衛員王來音將氈帽拿給毛主席的時候,毛主席把氈帽轉過來掉過去看了又看,然後笑著說:“這帽子不錯呀,沒人戴我戴!”說著就把氈帽戴在頭上,還有意到院子裏走了一圈,惹得大家都笑了。以後毛主席常常戴著這頂氈帽出外開會、作報告。至今,在延安博物館還保留著幾張毛主席戴氈帽的照片。
1943年,毛主席在延安接見了元華工廠創始人靳體元先生,對他辦工廠的行動大加讚揚。
再說甘草。鹽池縣是全國著名的甘草之鄉,在建國前產量極為豐富。所以在大生產運動中,挖甘草也是軍民生產的一項主要任務。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警備二團和警備七團在鹽池駐防的八年間,戰士們一人一天就能挖100來斤甘草。警備二團戰士還挖了一棵“甘草王”,有老碗口粗,一丈多長,兩個戰士抬了回來。當地甘草商給價14萬法幣,沒有賣,後來把它送到延安的邊區生產展覽會上展出了。
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看到,鹽池縣是陝甘寧邊區的經濟中心,這個美譽是並不誇張的。
第三點,鹽池人民全力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在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和三年解放戰爭中,鹽池人民無私奉獻,大力支援,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出錢。他們先後將上千名子弟送上了前線,不少人在與敵寇的鬥爭中付出了鮮血和生命。有些還成了無名英雄,雖然犧牲了,但在今天的烈士名單上卻找不到他們的名字。
在鹽池縣檔案館,有一份1940年2月13日的《鹽池縣擴征工作報告》。“擴征”就是在正式征集之後又增加的數額。這次三邊分區給鹽池縣分配的擴征任務是糧食600石(每石500斤),擴軍40名,募集抗日救國券1萬元。結果在半個月之內完成了糧食761石2鬥2升,超額完成161石多;抗日救國券超額570元。雖然當時老百姓都很困難,但大家有人的出人,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都很踴躍。“報告”中說,征糧都是在大會上一石、兩石、七鬥、八鬥自己報名交納的。有些貧困戶本不應出糧,但他們也報名要求出糧,如四區五鄉回六莊的回民,原本不計劃征他們的糧,但他們自願交出10石;三區三鄉的趙國珍白報交4石,眾人覺得他負擔太多,一致提出減少,結果拿了6鬥;一區貧困戶李三成、姚學林、田舉等,也在大會上報名一定要出糧,結果每家4鬥。還有實在無糧可交的人,自己報名幫助納糧多的人把糧送到糧站。擴軍,捐款工作也是一樣,還互相競爭比賽。父母送子參軍,兄弟爭相報名的事例到處都有。如,五區一鄉鄉長牛嶽,在大會上首先報名送兒子當兵,帶動了全鄉擴兵工作超額完成;在二區的擴兵討論會上,陳七對李萬清說:“你家能出一人的話,我家一定出兩人!”互相激勵的結果,兩家的三個青年都當了新戰士。這與國民黨統治區強拉硬捆“抓壯丁”的情景,是一個鮮明的對照。
在抗戰期間,鹽池縣真正做到了全民動員,成為邊區的銅牆鐵壁。全縣青壯年除了參軍參戰而外,在家的2000多自衛軍(民兵)都組織了起來,少年兒童也組織了少先隊。自衛軍平時除了站崗放哨、鋤奸防特、傳遞情報而外,還要隨時準備協助部隊參加戰鬥。當時的雞毛信傳遞,就像運動場上的接力賽跑。信傳到誰手裏,不管他是正在吃飯或睡覺,都要扔掉飯碗馬上就走,絕不能等到飯吃完或者睡到天亮了再走。這似乎成為老根據地人人都懂得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