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28年的艱難跋涉中,領導人民建立過許多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但曆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曆史時期而紅旗不倒的隻有一塊,這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的西北革命根據地,或稱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毛澤東主席在《七大的報告》中說:“有人說,陝北這地方不好,地瘠民貧。但是我說,沒有陝北就不得下地。我說陝北是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到達西北的落腳點;“出發點”就是八路軍出師抗日的始發地。
陝甘寧邊區的前身,是在劉誌丹、謝子長領導下,從1931年起通過遊擊戰爭逐步發展起來的。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結束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裏長征到達陝北,與劉誌丹領導的西北紅軍相會合,把革命的大本營放在了這裏。從此,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跨上了一個永久勝利的台階。黨中央在這裏製定了國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挽救了中華民族於危亡時刻;在這裏製定了一係列指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以及解放區各項建設事業的基本方針政策,給全中國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道路,指導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陝甘寧邊區不但使中國人民,而且使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革命的光明前途。因此被譽為“革命聖地”和“抗日的燈塔”,成為國內外進步人士所向往的地方。毛澤東1939年在為《邊區實錄》一書的題詞中說:“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是實施三民主義最徹底的地方”。1949年10月26日,毛澤東在給延安和陝甘寧邊區人民的複電中,又一次語重心長地說:“延安和陝甘寧邊區,從1936年到1948年曾經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經是中國人民解放鬥爭的總後方。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人民對於全國人民是有偉大貢獻的”。
鹽池縣是寧夏東部一個曆史悠久的縣份。在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剛剛8個月的1936年6月,紅軍西征解放了鹽池縣,揭開了鹽池曆史嶄新的一頁。從此,鹽池縣成為黨中央直接領導的陝甘寧邊區23個縣的其中一個。由於鹽池盛產“三寶”——食鹽、皮毛、甘草,所以成為“地瘠民貧”的陝甘寧邊區的“經濟支柱”;鹽池縣又處於陝甘寧邊區的西北邊緣,北、西、南三麵都和國民黨統治區交界,所以又被稱作陝甘寧邊區的“西北門戶”和“前哨陣地”。在1936年到1949年的14年間,鹽池縣經曆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的三個曆史階段。勤勞樸實的鹽池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延安精神,抗擊日寇,殲滅頑敵,開展大生產,踴躍支前……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全麵支援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寧夏和全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陝甘寧邊區是模範的抗日根據地,是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楷模和榜樣。有人說它是新民主主義新中國的雛形。邊區時期,中共中央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政策,使抗日民主根據地真正成為政治民主、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政府廉潔的社會。人民群眾在根據地內,真正過上了當家作主人的嶄新生活。盡管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物質極端缺乏,人民的負擔甚為沉重,但人們精神振奮,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地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和實現更美好的未來而艱苦奮鬥,創造了紅色鹽池可歌可泣的光榮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