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關於編寫新型回族史的意見(1 / 2)

白壽彝

回族史座談會已經開過六次。過去的五次會議,我們都有不少成就,對於回族史的研究都起了推進作用。我們相信這次會議對推動回族史的研究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次座談會主要是講教育問題,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講一些比較寬泛的話,但離主題也不能算太遠。我講的就是如何編寫一部新型曆史書的體例。

這個問題,1983年我在寧夏回族簡史座談會上已經提出過。我當時的主張,是把回族史的體例分成四個部分來寫,同目前流行的體例不大一樣。這四個部分,我曾經說過:第一,敘說部分,是把過去研究回族史的成果、基本資料同我們應該開辟的回族史的路子,作一個總的論述。第二,綜述部分,是要對回族形成、發展的曆史作一個綜合的論述。這種體例就是我們現在流行的一般曆史書的體例。第三,典誌,是關於回族史的各種專題的研究。第四,是關於人物的傳記。後來在1984年,我們編寫《回族人物誌》第一冊的題記裏,我又申訴這個意見。六年過去了,編寫新型回族史的意見逐步為不少同誌所接受,認為應該這樣做。我當時講了這四個部分,感到比較困難的還是第三部分。這些專題都寫什麼,當時實在沒有好好想,我覺得不太好想。1990年4月間,《回族人物誌》的第三冊編好了,我在題記裏開始提到這些專題怎樣寫,寫哪些方麵。當時提了九個題目,我覺得把回族史的一些重要方麵可能都包括到了。從那以後,我又繼續考慮這個問題,覺得第三部分可以寫十二個方麵,就是十二個問題。現在提出來向同誌們請教,看合適不合適。

第一,地域考。就是要寫曆代回族分布的情況,包含了曆代的軍屯、農墾同各地回族人口城鄉分布。寫到近現代的情況,主要還是寫我們自治地方的情況。地域考是綱領性的東西,因為它講的是我們回族在全國的居住狀況。

第二,生計考。就是經濟生活方麵,包含農業、手工業和近代工業方麵的情況。

第三,工藝考。回族有許多工藝方麵的特點如雕刻等。

第四,會社考。回族各種團體,辛亥革命前後的各種群眾團體,一直到現在的群眾團體。

第五,寺院考。包括各地禮拜寺、古今禮拜寺的情況。

第六,教育考。包括家庭教育、寺院教育、學校教育和各種社會教育。

第七,天算、曆法。天文學、算學同曆法,回族在這幾方麵都有特別的貢獻,在中國科技史上有它的地位。

第八,醫藥、體育考。回回從外麵輸入的藥品、醫術也有它的特點。同時在體育(如武術)上也有它的貢獻。

第九,禮俗考。各種風俗習慣,宗教性的、非宗教性的。

第十,經籍考。回回的各種著作,包括回民寫的漢文著作、波斯文的著作、阿拉伯文的著作,還可以把不是回回作的,但是在回民教育裏常用的漢文教材包含在裏麵。

第十一,金石考。禮拜寺的石刻、墓碑上的刻文同金屬器皿上的銘文。

第十二,語文考。回回常用的宗教詞彙、生活詞彙,回民在語言表現裏的文法形式以及“小兒錦”等,都可包含在這裏麵。

這十二個方麵的問題,就我現在所理解的看,可以說把回族史上的一些主要問題都包含進去了。但在我們實踐過程中,可能還會發現新的問題。對於開發新問題、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這恐怕要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如果我們今天認為這十二個方麵值得考慮,就可以從這裏開始起步,有利於工作的進行。

從全書的四個部分講,現在的情況是第四部分回族人物誌正在進行。第一、第二冊已出版,第三冊已編好,正在排印,第四冊大概在1990年底或1991年初可以完成。這一部分的四本,隻能寫到1949年解放,解放以後,就另外再作考慮了。因為解放以後的問題比較多,人物也比較多,可以再研究具體的辦法。就是已經寫好的四本回族人物誌,也還隻是一個初步的稿子,等出版後希望大家不斷充實、修改、提高。關於第二部分綜述,實際上我們已經工作幾十年了。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的前夕,回民文化協進會提供了一本資料,叫做《回回民族的曆史和現狀》,那是解放後最初寫的一部回族簡史。後來,又發展成為國家民委領導的五套叢書裏的《回族簡史》。現在的《回族簡史》又修改了,馬壽千等同誌費了很大力氣,增加了不少篇幅,提出了不少新鮮內容,所以這部分也有相當的基礎。第一部分比較好辦,有人在做這方麵的工作,可能不用費多大力氣。但是如果把這部分的範圍擴大,要包含國外的著作,就要稍費點事。從這四部分情況看,第一、第二、第四部分都已經開始工作,比較困難的還是第三部分。我想,第三部分的十二個問題如果合適,或者有所增改,是否可以分別出書,一個題目一本書,這一部分寫好以後,和別的部分一起修改提高,再寫成一部大的新型的回族史,是否比較好一些。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要這樣做,要寫十二本書的時候,可以寫好先出版,跟《回族簡史》《回族人物誌》合起來,都可以叫做“回族史叢書”,都可以看成是“回族史叢書”裏麵的一部分。在寫的過程中,工程相當大,需要調查的材料相當多。是否可以分片,按不同地區,分別擔任不同的內容。是否在西北的寧夏一個點,它負責哪幾個問題,哪幾部書的研究,別的方麵所有成果可以集中到這裏。昆明可以有一個點,把西南各省或其他地方同它擔任的幾部書集中起來。北京也可以是一個點,也分擔一定的任務。把這十二本書都搞起來了,可出版了,下一步就可進行新型的、規模宏大的回族史,看這樣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