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編書,打出全文清樣時,心情會自然地放鬆下來,這次卻一反常態。麵對文稿清樣,總覺得工作還沒有做完,總感覺還不太完善。和先輩們的光輝相比,需要挖掘、考證的史料還有很多。有的方麵,是我們的能力無法觸及,如:33名學子在愛大的學習、生活、社會活動,幾十年來披露的資料有限,我們又無力赴埃及愛大查尋,隻能寄希望於當代留埃學生中關心先輩事跡的人士考查補正了。又如:十幾名新疆籍留埃學生生平資料仍是白紙一張。因此,本書隻能算草草收筆,我們隻能說,這份答卷僅僅勉強及格,也算在這個專題研究中拋磚引玉吧。如真的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也會感到欣慰。但這小小的成果,也不敢貪天功為己有。這成果首先由先輩們的事跡鑄造;這成果亦由八十年前關心留埃學生活動,並把這些活動,通過穆斯林期刊刊載下來的編輯及撰述人員的勞動;這成果也應歸功於保存這些期刊的各級圖書館和民間收藏家的慧眼和膽略;這成果還應歸功於多年來從事這一專題研究,有文人風骨的專家和諸多留學愛大先輩的回憶,及這次紀念活動的發起者,中國回族學會會長高發元。

在編撰正文和輯錄史料的過程中,我們得到關心這項專題研究人士的鼓勵和支持,留埃學子中唯一存世的李鴻清老先生向我們展示了愛大畢業證書。牛街哈吉張景塵老先生,向我們講述他與龐士謙、馬堅、張秉鐸等學者的友情。上海外國語大學朱威烈先生和北京李華英先生對本書的編著特別關注,並作了指導。林鬆先生向我們介紹了相關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馬景博士,《中國穆斯林》編輯敏俊卿博士,寧夏大學曆史係劉莉女士,劉麟瑞先生的女兒劉慧女士等都為本文提供了資料,在此一並致謝。還要特別感謝為我們提供了《留埃學生專號》複印本等珍貴資料的沙維禮、納家琍,感謝金子常之孫金樹淇先生提供了《伊斯蘭學生》雜誌複印本。

目前研究工作暫時告一段落,新的起跑線就在眼前,我們願在聽取各界意見的基礎上,以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精神,為這一專題的研究繼續添磚加瓦。

馬博忠

2011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