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 言(1 / 2)

起初,天地未分,混沌無極,大道本無可言說。劫終劫始,太上元始天尊便敷演經文,安鎮天地,保護人民,謂之“開劫度人”。道經中記載:道家經誥,起自三元。經文由玄、元、始三種自然真炁(氣)凝結交纏成字,故又稱“龍章鳳篆”,黃金為文,白玉為簡,天真皇人執筆抄錄。秘藏在諸天之上,七寶玄台。若天下有道,則由仙真降授於世間,若天下無道,則經文隱在天宮,靜待有緣。

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但是,在之前遠古時期的一些修道之士,大都是隱居深山密林,棲居洞穴茅庵,饑食柏子山楂,渴飲山泉流水,靜心修煉,多則不過三、五人一起相伴,少則一人獨來獨往,行跡於山水之間,並沒有形成具有規模的宗教。至東漢中葉,距今1800多年前,老君分身降於蜀都,授予張道陵《正一盟威籙》及《五鬥真經》,張道陵(張天師)於四川大邑鶴(或作鵠)鳴山創立了“五鬥米”教(入道信教的教徒必須交上五鬥米),於是形成了頗具規模的道教,這個時候道教才正式誕生了。

道教的戒律很多,如全真初真十戒、中極三百大戒、圓滿天仙大戒(以上統稱三壇大戒)、太上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等,不同的經法也有不同的戒律,如妙林經二十七戒、度人經十二戒、道德經二十七戒等。現今道教全真派主要戒律為《老君歸根五戒》,正一派主要戒律為《九真妙戒》。據《太上老君戒經》記載之五戒為:一不得殺生,二不得嗜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五戒乃是“積功歸根”之戒,是道教根本戒律,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據《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卷六記載之《九真妙戒》為:一者敬讓,孝養父母;二者克勤,忠於君王;三者不殺,慈救眾生;四者不淫,正身處物;五者不盜,推義損己;六者不嗔,凶怒淩人;七者不詐,諂賊害善;八者不驕,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專一。據《無上玄元三天玉堂**》稱: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長生寶籙,生在之日,受之福報,壽齡綿遠,運盡數終,不入輪回,直上丹天。另外,道教還有專為坤道女眾弟子製定的《女真九戒》: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貞潔持身,離諸穢行;三曰惜諸物命,慈湣不殺;四曰禮誦勤慎,斷絕葷酒;五曰衣具質素,不事華飾;六曰調適性情,不生煩惱;七曰不得數赴齋會;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竊取人物。以上九戒,不論出家在家的女眾弟子,隻要行持不退,便可免地獄之苦,長生善處,精進修奉,必能升天得道。

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道教宮觀供奉的三清塑像,一般以玉清元始天尊居中,元始天尊左側為靈寶天尊,右側為道德天尊。三清之下的眾神則以得道之深淺、功德之多寡而分為不同的等級和職守,最高者為玉皇,其次為四禦(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後土皇地祇和南極長生大帝),再次則為眾天神。玉皇統禦諸天,為宇宙的最高統治者。分司不同職責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風、雨、雷、電、水、火諸神,以及財神、灶神、城隍、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