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收編(3 / 3)

“吼吼吼!”

“堅定跟隨睿智的取火智者,吼吼吼!”

“吼吼吼!”

“堅定跟隨偉大的族長大人,吼吼吼!”

“吼吼吼!”

除了鎮定的神農和笑彎了腰的南宮婉兒,兩個部族共三百人齊心吼叫著。李大海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道:“今後,大海部落就是神農部落,神農部落就是大海部落。咱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女同上,有——啊……姑奶奶你別捏,疼……”

南宮婉兒的小手狠狠地抓在李大海腰間,旋轉了一百八十度。

附:關於啟的思維邏輯。

人類的發展,由最早的遊蕩族群,逐漸形成穩定的部落,之後建立城郭,再到最後的龐大帝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伴隨著科技水平和精神文明的進步,兩者缺一不可。科技的進步很好理解——人類能利用更強的工具,便能更深度挖掘和改造大自然,養活更多人,辦成更多事。那麼,“精神文明”這個空泛的詞彙又該作何解釋?它不就是人類所思所想的東西麼,說到底是虛無縹緲的,既不能吃也不能用,為什麼會對人類的發展至關重要呢?為了更好的闡明這一問題,,我們舉例先說說現代社會“國家”的概念。

現代意義上“國家”概念的誕生,來源於民族主義的啟蒙。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從小就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潛意識裏認為“中國”是天經地義的詞彙,我們也是天經地義的“中國人”。但我們若問李白,他會說自己是大唐帝國的子民;若問孔子,他會告訴你天下歸周。同樣的情況,我們問一個1945年和一個1955年的人,他們都會說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會分別告訴你他們是“中華民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這就是現代意義上“國家”的概念,它不同於以往的“王朝”。

但是,“國家”隻是個虛構的東西,它存在於人的“想象”中——我們大可以把邊境線上的界碑毀掉,甚至把天安門廣場修成空中花園,再把中南海改造成酒店,可即使把這些政治標誌物通通去掉,中國依然存在;同理,若是把一個日本人從出生起就送到中國養大,那麼他在抗日戰爭時期依然會端上槍打鬼子——因為在他的“想象”中,他是中國人。

切勿以為這隻是形而上學的空泛之談,或許兩千年以後,“國家”的概念將不複存在,那時候每個人都隻認定自己是“地球人”。其實,就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甲午海戰時,我們老祖宗中的絕大部分還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於他們來說,管好自己一畝三分田就是比天還大的事。至於江山是由滿洲韃子坐還是日本鬼子坐,隻要能吃暖穿飽,任誰都一樣。反正華夏又不是沒被入侵過——清朝、元朝,再往上遼、金、夏,更至五代十國,不也經常被外夷統治麼。至於日本天皇,他其實就是另一個成吉思汗嘛。

所以對老祖宗們來說,他們認同的是“王朝”,更準確說是“儒家文化主導的王朝”,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共同體,而非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當然,他們中不少人也會對外夷群起攻之,這是因為他們還認同“民族”,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這兩種認同是共存的,隻是後者常被外夷統治者所打壓。

這種虛構出來的認同感,讓人類團結在一起,在麵對危機時可以進行大規模合作——就像中國舉國抗日,或是宋朝舉國抗金,亦或像天主教徒的“十字軍東征”——即便兩個基督徒素未蒙麵,他們僅憑借對宗教的認同感就能判讀敵友,彼此信任。換個角度思考,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一個漁夫,一個木匠,兩人本相隔十萬八千裏,或許活上一萬年也碰不著麵。但有一天,某個教皇在另一個十萬八千裏的地方一聲令下,他倆就莫名其妙拿著鐵劍成為了戰友。我們現在認為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統治愚昧無知,阻礙進步。但換做當年羅馬解體,邦國林立時,一個統一的宗教作為紐帶,能團結住所有人,未嚐沒有進步意義。

“認同感”便是人類彼此間合作的紐帶,也是“精神文化”的體現。這種“認同紐帶”隨著人類進步愈加寬泛,從村落到城邦,再從城邦到國家,再到全球性合作。在帝國時代,像佛教、y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都屬於這種紐帶。中國的儒家思想,在外國人眼中也屬於一種宗教“儒教”。而在全球合作的時代,“普世價值”作為一種新型紐帶登台亮相。“普世價值”是否完全正確,此處不做討論。但在很大程度上,它的確有助於全人類達成共識,有利於彼此認同。

那麼在史前時代,當大多數人類還不會說話,也不會寫字,更沒有係統性宗教的時候,人類又是靠什麼彼此認同的呢?那便是血脈。血脈是一種最直觀、最容易感知的認同方式,獸類也正是通過血脈的聯係維持族群。即使到了現在,這種認同方式在人類社會也普遍存在——我們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家庭”,而“家庭”便是以血脈為紐帶的。

因此,啟和大海部落的族民們,在精神文化欠發達,未發展出係統性宗教文化前,很難產生出更高一層麵的認同感。他們彼此間的紐帶和猴子一樣,隻認血緣——如果我們把a猴群和b猴群關在同一片樹林裏,它們絕不可能想到“大家既然都是猴子,那就團結起來,一起過日子吧”。通常的結果是兩個猴群為了搶地盤而發動戰爭,直到有勝利一方。

低等級的認同方式,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因為它無法讓更多人彼此認同,相互合作。當人類脫離了單純對血緣的認同,而有了宗教、文化的更高層次認同,才能舉全國之力——古巴比倫才能造空中花園,古埃及才能造金字塔,科隆才能造大教堂,這便是“精神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