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偶遇(1 / 3)

這個故事發生在未來,但它不是科幻故事。

公元3000年九月的一日,李大海剛過完二十五生日,正開著車往成都市的一所大學趕去。今兒是成都大學新生入學的最後日子,李大海可不敢再落下了。要是被他老媽知道自己兒子連大學都沒讀上,指不定一陣拳打腳踢,畢竟他從小被打到大,這種無比傳統的教育方式直到他二十五歲依舊延續著。

沒錯,剛滿二十五歲的李大海的確是大學新生。“終於可以進大學了,總算逃離老媽的魔爪了!”李大海深吸一口氣,感歎道。車子在一處紅綠燈前停下,成都的氣候雖溫和,卻四季潮濕,算不上多宜人。九月的小雨淅瀝瀝下不停,雨滴一顆顆落在擋風玻璃上,又被雨刮器刮去,重複著循環。他一手握著方向盤,一手熟練的從煙盒裏挑出一根中華,撬開打火機點上。

深吸一口,李大海隻覺騰雲駕霧,舒適無比。雲霧繚繞間,他的意識一陣輕微迷幻,開始意淫起自己的大學生活。

“熬了二十五年,終於熬到頭了。”李大海喃喃自語,神色迷離。

“聽說成都大學妹子挺多,質量又好,嘿嘿。”李大海臉上浮現出一絲略帶猥瑣的笑容:“想二十世紀初那會兒的人都是高中畢業直接上大學,隻用熬18個年頭,可多幸福啊。”

公元3000年的世界,自然和二十世紀初的世界大有不同。隨著教育學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逐漸意識到單純象牙塔式的“學習”並不適合人類本性,能將“學習”與“實踐”結合才能最大限度發掘自身。李大海這個年代的孩子,在小學畢業(12歲)後須在社區做一年的義工,在中學畢業(16歲)後又要在各類服務行業如餐館、快遞公司、家政公司中打一年零工,而在高中畢業(20歲)後更有長達五年時間的“社會實踐期”。這五年內無論你做什麼,可以創業經商,可以入職白領給別人打工,抑或從政、參軍為國家服務,如果父母願意支持,甚至可以來個環遊世界,總之五年的時間足夠一個人對自己和未來有個大致認知,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而到了二十五歲,便是自由選專業念大學的時候了。

總的來說,這種教育製度給予了孩子們很大的空間,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在李大海身上。李大海的悲催從小學畢業開始,那一年時間,他在老媽皮鞭的淫威下被迫在社區公園打掃了一年廁所,而那本該是清潔機器人的事;中學畢業,他在一家小型超市做了一年零工,可他上班的地方離他家隻有五百米,因為那是他自家開的超市!眼看著他的兄弟好友都在肯德基、麥當勞打工,成天結識形形色色青春豔麗的姐姐妹妹,自己卻隻能在社區守店,和一群大爺大媽打交道,心裏別提多鬱悶;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到高中畢業,一腔熱血的李大海籌劃了十六年的“泡妹計劃”在老媽的手中的皮鞭下再次泡湯——

“大海,你也老大不小的了,這五年你就別做其他的,好好幫媽打理超市。這些年家裏條件一天比一天差,你比不得你同學,得早點兒當家,聽到了麼?”

看著老母親手中晃動的皮鞭,李大海熱淚盈眶地低下了他高貴的頭顱。

很多時候,李大海也恨自己怎麼生在這麼個家庭。老爸是個政府裏的小角色,要權沒權要錢沒錢,沒什麼本事;而老媽思想保守至極,外加是個暴脾氣,客觀的說,她就是個純粹的市井女人,一心圖著掙錢卻又沒什麼見識和眼界。李大海從小就聽慣了父母吵架,更準確的說是父親被母親罵。“沒能耐”、“沒本事”一類的詞語每隔兩三天就會從父母臥室中傳出,接踵而至的是老媽的摔門而出和老爸沉重的歎息和點煙聲。

十二歲,也就是李大海小學畢業那年,當他拿著小學畢業證書回到家時,看到的卻是父親被警局的人銬上了手帶走,和母親無力的哭泣和哀求。

後來李大海才知道,父親受不了母親一味的指責,急於證明自己,一時財迷心竅利用偶然的機會貪汙了一筆贓款,卻正中了反貪局的釣魚執法。

“大海,閑時多看些書,多幫你媽媽撐起這個家。”這是父親被帶走前留給他的最後一句話,也正是李大海二十五年來的所作所為。

李大海時常在夜深人靜時想起他老爸,他對那個身形高大的父親的記憶還停留在十三年前。中國的法律一向對貪汙犯懲戒嚴厲,甚至不允許探監,也不知道他在牢裏過得如何,頭發白了沒。

有時候,他覺得老爸對他的影響比他老媽大得多。老爸話不多,性格比老媽穩重不少,但肚子裏的墨水絕對不少,或許這在老媽口中叫做“迂腐”吧。不過他從小就讓李大海接觸各類典籍,從老掉牙的《唐詩三百首》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段子集》,從《安徒生童話》到《非洲作家短篇小說合集》,李大海都略有涉獵,有的讀一半就扔了,感興趣的會連讀上幾遍。除開學校的基礎教育,李大海在書本裏獲得的知識要比他老媽嘮叨的多得多。他知道,這和父親有脫不了的關係。

長達五年的“社會實踐期”,李大海雖然哀歎自己被限足在社區超市,但也得承認守店的生活給了他大把大把閱讀的時間。他是個聰明的人,早就看出“超市”這古董一般的行業根本沒前途,死守著這破店遲早等著吃社會低保,奈何自己好勸歹勸也改不了老母親冥頑不化的思維。守店的日子,有時半天也沒個顧客,他除了和好友視頻侃大山就是埋頭看書,偶爾靈感一現,他也會順著作者的文筆寫上一兩段。後來他文筆漸熟,便趁著大段的空閑開始寫些小說放到網上,靠著點擊量掙些零花錢;再後來,他一個正準備棄筆的小說卻得到了網站的推薦,收到大量讀者的訂閱。有錢不賺天理不容,李大海重拾靈感,硬著頭皮繼續寫了下去。那篇小說涉及幾個古老文明的爭鬥,為此李大海沒少翻閱各類政治書籍,一連兩年半連載下來,小說掙了不少錢,李大海手裏的電子書也被用壞了好幾個。

寫小說掙錢的事,李大海沒敢告訴他老媽,生怕她會毫不猶豫地拿去存銀行吃利息。正所謂錢生錢,李大海將這筆足以買下十個小超市的錢投入了一個叫“黎明生物科技”的股票。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李大海有一個要好的高中同學徐超正在這家公司實習,而徐超的老爹正好是這家公司CEO。在某次視頻侃大山的時候,徐超悄悄透露給李大海一個消息:他老爹的公司剛剛研發了一項技術,可以用一套特殊裝置感知人的腦電波,並將各類感知反饋給用戶,目前正在測試階段。

毫無疑問,這項技術將是突破性的。簡單說來,人利用這種裝置可以實現和計算機的交互,真實地感知整個世界,會疼會癢,伸直會感覺自己流血受傷,而脫下裝備後,一切隻如同做了一場夢。

徐超再三囑咐李大海不可泄露天機,李大海好歹做了徐超三年兄弟,別人把他當知心的朋友,他自然不會出賣消息。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從中獲利,於是李大海果斷將大部分稿費得來的錢買進了黎明生物科技公司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