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管理軍隊,就是依據組織條令將軍隊分為三部分:左軍用青旗,士卒戴青色羽毛;右軍用白旗,士卒戴白色羽毛;中軍用黃旗,士卒戴黃色羽毛。
士卒佩戴的徽章有五種顏色:第一行佩戴青色的徽章,第二行佩戴紅色的徽章,第三行佩戴黃色的徽章,第四行佩戴白色的徽章,第五行佩戴黑色的徽章。按照這種次序來管理軍隊,丟失徽章的士卒要受到懲罰。第一個五行將徽章佩戴在頭上,第二個五行將徽章佩戴在脖子上,第三個五行將徽章佩戴在胸前,第四個五行將徽章佩戴在腹部,第五個五行把徽章佩戴在腰間。如此一來,士卒就不會錯認自己的官吏,官吏也不會錯認自己的士卒。如果長官發現了不屬於本五行的士卒卻不進行質問,看見次序混亂的現象卻不進行製止,那麼他就和違犯軍令的人同罪。
擂鼓進兵和敵人開始格鬥,那麼這個時候越過本行往前進擊就是敢於戰鬥,落後於本行而後退就是丟了軍隊的臉。超過本五行而戰鬥在前的士卒就受到獎賞,脫離了本五行而後退的士卒就要受到懲處,這些規定正是為了能夠分清吏卒們進、退、先、後的功過是非。因此可以說:擂響戰鼓之後部隊前進就像雷霆一樣迅疾,行動就如同暴風雨一樣猛烈,沒有人敢於在前麵阻擋,也沒有人敢尾追在後麵,這就是在說軍隊管理得好啊。
勒卒令第十八金、鼓、鈴、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
鈴,傳令也。旗麾之左則左,麾之右則右。奇兵則反是。
一鼓一擊而左,一鼓一擊而右。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趨鼓也;音不絕,騖鼓也。商,將鼓也;角,帥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則將、帥、伯,其心一也。奇兵則反是。鼓失次者有誅,喧嘩者有誅,不聽金鼓鈴旗而動者有誅。
百人而教戰,教成合之千人;千人教成,合之萬人;萬人教成,會之於三軍。
三軍之眾,有分有合,為大戰之法。教成試之以閱。方亦勝,圓亦勝,錯斜亦勝,臨險亦勝。敵在山,緣而從之;敵在淵,沒而從之。求敵若求亡子,從之無疑,故能敗敵而製其命。
夫蚤決先定。若計不先定,慮不蚤決,則進退不定,疑生必敗。故正兵貴先,奇兵貴後,或先或後,製敵者也。世將不知法者,專命而行,先擊而勇,無不敗者也。其舉有疑而不疑,其往有信而不信,其致有遲疾而不遲疾,是三者,戰之累也。
譯文金、鼓、鈴、旗,這四種指揮信號各有自己的使用規定:一次擊鼓部隊就前進,二次擊鼓部隊就衝擊;一次鳴金部隊就停止,二次鳴金部隊就後退。搖鈴,是上級用來傳達命令的。旗揮向左邊部隊就向左移動,旗揮向右邊部隊就向右移動。
使用小部隊偷襲敵人的時候就應該變換這些指揮信號。
有的時候一下一下擊鼓是命令部隊向左移動,有的時候一下一下擊鼓是命令部隊向右移動。走一步擊一下鼓是慢步行進的鼓聲;走十步擊一下鼓是快步行進的鼓聲;鼓聲不斷是跑步行走的信號。發商音的鼓,是大將所用的鼓;發角音的鼓,是帥所用的鼓;發音細小的鼓,是伯長所用的鼓。三種鼓音同時響起,表示大將、帥、伯長的指揮意圖是一致的。使用小部隊偷襲敵人時應該要變換這些指揮信號。
在戰場上擊鼓出現了差錯的要被懲處,大聲吵嚷的要被懲處,不聽從金、鼓、鈴、旗的指揮而擅自行動的要被懲處。
首先以百人為單位訓練士卒作戰,訓練完成以後,再集合千人進行合練;千人訓練完成之後,再集合萬人進行合練;萬人訓練完成之後,再集合三軍進行合練。
勒卒令第十八金、鼓、鈴、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則進,重鼓則擊。金之則止,重金則退。
鈴,傳令也。旗麾之左則左,麾之右則右。奇兵則反是。
一鼓一擊而左,一鼓一擊而右。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趨鼓也;音不絕,騖鼓也。商,將鼓也;角,帥鼓也;小鼓,伯鼓也。三鼓同,則將、帥、伯,其心一也。奇兵則反是。鼓失次者有誅,喧嘩者有誅,不聽金鼓鈴旗而動者有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