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附錄二《尉繚子》 (8)(3 / 3)

治本第十一凡治人者何?曰:非五穀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故充腹有粒,蓋形有縷。夫在耘耨,妻在機抒,民無二事,則有儲蓄。夫無雕文刻鏤之事,女無繡飾纂組之作。木器液,金器腥,聖人飲於土,食於土,故埏埴以為器,天下無費。今也,金木之性不寒,而衣繡飾;馬牛之性食草飲水,而給菽粟。是治失其本,而宜設之製也。春夏夫出於南畝,秋冬女練於布帛,則民不困。今裋褐不蔽形,糟糠不充腹,失其治也。古者土無肥,人無勤惰,古人何得,而今人何失邪?耕有不終還是古時候實行了好的治國政策,到了現在卻都被廢止不再使用了。

治理國家的準則就在於使民眾不謀取個人的私利。要是民眾都不去謀求個人私利,那麼天下就會是一個大家庭,不會有人私自去耕種紡織,要是挨餓就大家一起挨餓,要是受凍就大家一起受凍。這種情況就好像是這樣:如果一個人有十個孩子,也不會多給他吃一頓飯;如果一個人隻有一個孩子,也不會少給他吃一頓飯,做到了這些又怎麼會出現吵鬧、酗酒等破壞社會良好道德的現象呢?要是民眾都行為舉止輕薄,那麼就會產生個人的私欲,你爭我奪的禍患也就不可避免了。如果暴君倒行逆施,那麼民眾就會私自儲存起糧食和財物。民眾違反了命令,就用嚴刑峻法來懲罰,怎麼能這樣當國君呢?

政治運行良好的關鍵在於執行法製,使得民眾都不去謀取個人的私利。民眾不去謀取個人私利,就不會有為非作歹的人了。回到耕種紡織的本來,把握住無私這

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今說者曰:“百裏之海,不能飲一夫;三尺之泉,足以止三軍渴。”臣謂欲生於無度,邪生於無禁。太上神化,其次因物,其下在於無奪民時,無損民財。夫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

譯文要用什麼辦法才能治理好民眾呢?回答是:沒有五穀糧食就不能使肚子填飽,沒有衣服就不能使身體得到遮蓋。所以民眾需要有糧食去填飽肚子,也需要有衣服去遮蓋身體。男人從事耕種的農活,女人從事紡織的副業,人們除了耕種紡織以外不去做別的事,那麼國家就會有儲蓄了。因此,男人們最好不要去雕刻一些奢侈物品,女人們最好不要去刺繡一些裝飾品。木器有容易潮濕的缺點,金器有帶有腥味的缺點,聖人們所用的喝水的工具都是用泥土製成的,吃飯的工具也是用泥土製成的,所以用泥土去製作陶器,那麼天底下的奢侈浪費就不會再有了。現在,給不怕寒冷的金器和木器披上錦繡,給吃草飲水的牛馬喂食糧食。這些事情,都違反了事物本來的天性,應該建立一些合理的機製來把這些錯誤糾正過來。

在春天和夏天,男人們去農田裏辛勤耕種,在秋天和冬天,女人們在家裏織造布料,如果這樣,百姓們就不會再困苦不堪了。可是現在,人們卻穿著遮蔽不了身體的粗陋短衣,吃著填不飽肚子的劣質食物,這就是國家沒有治理好啊。古時候和現在相比,在土地的肥沃貧瘠上沒有什麼不同,在人們的辛勤懶惰上也沒有什麼不同,那為什麼古時候的人生活得很好而現在的人卻沒有好生活呢?主要的原因在於:耕種的人不能使出全力,織布的人不得不時常停工,這樣下去人們又怎麼能夠不挨餓受凍呢?這主要291條根本的原則,就可以把私欲之心去除,你爭我奪的現象也就會消失了,監獄裏也就不會再有罪犯了。一國之內,民眾在野外開荒耕種,糧食獲得豐收,民心安定歡樂,遠方的人們願意前來歸順。在國家外部,也沒有和別國的戰事,國內沒有暴亂的事情,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國家大治了。

天空蒼茫,無法知道它的邊際,三皇五帝這些偉大的君王,我又去效法學習誰呢?已經過去了的時代追不到了,還未到來的時代又是不可等待的,一切還是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啊。

作為治理天下的天子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要有敏銳的頭腦,處事英明,二是要向天下施以恩德,三是要維護尊卑長幼的統治秩序,四是要能夠無敵於天下,以上這些都是天子應該做到的事啊。

野外生長的動物是不能作為祭品的,雜湊起來的學說也算不上是真才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