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7時15分,斯大林給各邊境軍區下達了國防人民委員和總參謀長簽署的第2號命令。
6月22日,莫洛托夫代表蘇聯政府發表了廣播演說,痛斥納粹德國背信棄義,號召蘇聯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戰爭。但蘇聯人民渴望聽到斯大林的聲音,斯大林在哪裏?他在幹什麼?
斯大林仍在克裏姆林宮,但他處在失望、痛心與驚愕之中。
斯大林本希望通過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與納粹德國的對抗中爭取到四五年時間,他知道與納粹德國的戰爭最終不可避免。朱可夫在回憶錄中也說過,他從未指望依靠這個條約,這完全是權宜之計。為此,斯大林盡力置身於納粹德國與其他國家的對抗之外,並在蘇聯做好充分準備之前,避免與希特勒的一切公開衝突。他的這一指導思想一直持續到6月22日3時30分德國空軍開始空襲蘇聯時仍未放棄。直至舒倫堡代表德國政府正式對蘇宣戰,斯大林才知道自己的願望落空了。
為了貫徹這一指導思想,斯大林甚至縱容禍水西進。當1940年4月9日納粹德國入侵丹麥與挪威時,莫洛托夫對舒倫堡講:“蘇聯政府諒解德軍被迫采取的措施,我們祝德國在它采取的防禦措施中取得完全成功。”一個月後,當這位大使拜訪莫洛托夫,把德國軍隊在西線(繞道比利時、盧森堡、荷蘭進攻法國)的攻擊行動正式通知他時,莫洛托夫再次表示感到高興。
舒倫堡給柏林的電報中說:“莫洛托夫抱著諒解的精神接受了這個通知,並說他和蘇聯政府認識到,德國此舉乃保護自己不受英法攻擊的必須所為。”此後,莫洛托夫對德軍采取的每次行動都表示讚揚甚至奉承。
1940年6月,新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在致斯大林的一封私人信件中告誡斯大林,德國的征服除威脅英國外,對蘇聯也有危險,英蘇應當結盟,共同商定一個防禦德國以自衛的統一政策,並且商定重建歐洲均勢的辦法。斯大林卻答複說,他看不出存在著任何一個國家稱霸歐洲的危險,更看不出德國鯨吞歐洲的危險。斯大林將英蘇這一秘密來往以備忘錄形式通報了德國,以至裏賓特洛甫表示“感激不盡”。
1941年4月底,丘吉爾又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告知南斯拉夫淪陷後,德國裝甲師開始東調至波蘭、羅馬尼亞一線。斯大林對朱可夫講:“你看,用德國人嚇唬我們,再用蘇聯嚇唬德國人,有人就企圖唆使我們互相敵對。”
斯大林對於各種渠道傳來的德國將進攻蘇聯的信息全都嗤之以鼻,並讓宣傳部門繼續宣傳蘇德友誼。斯大林隻有一個固執的念頭:資產階級的政客沒有什麼好心,他們隻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消滅蘇聯,他們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想讓我上當,讓蘇德火拚,他們好從中漁利,我決不上這個當。
這個頑固得不可動搖的念頭直到1941年6月22日晨,德國駐蘇大使的正式宣戰才告破滅。
痛苦、驚愕之後,斯大林漸漸地恢複了冷靜、沉著、鎮定與信心。蘇軍將帥們後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說:斯大林從最初長時間的沉默恢複過來之後,就開始堅定地、有效地履行他作為最高統帥的職責,直至戰爭勝利。
戰爭爆發時,7000多門德軍大炮向預定目標發射高爆炸彈,近200架轟炸機向蘇聯境內的機場、交通中心、鐵路樞紐、軍事要地傾瀉下了瀑布般的炸彈。猝不及防的蘇軍遭到了巨大的損失。西線幾乎所有的機場都遭到了毀滅性的轟炸,1000多架飛機來不及起飛便被擊毀在機場上。德軍一開戰便奪得了製空權。邊境上的一些重要的橋梁、交通樞紐、要塞統統被德軍偷襲得手。
希特勒的鋼鐵大軍長驅直入,有的地段德軍先頭部隊一晝夜竟深入蘇境內70至80公裏,蘇軍指揮陷入混亂,部隊也張皇失措。
在德軍向蘇聯進攻的三個集團軍群中,要數中央集團軍群實力最為雄厚。它擁有凱塞林空軍元帥指揮的第2航空隊,這個航空隊的飛機是三支航空隊中最多最好的,它還擁有古德裏安和霍特兩個裝甲集團軍。這兩支裝甲集團軍都曾在法國和波蘭戰場上立過殊勳,其中古德裏安是公認的閃電戰專家。古德裏安的裝甲部隊在法國戰場上風頭最勁,他的坦克一天之內衝破三道防線,在幾十萬法軍陣地上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一周就奠定了法國的敗局,10天便到達了法國海岸。在波蘭戰場,他的坦克8天便兵臨波蘭首都華沙城下。被斯大林稱為德軍中最壞的惡棍的古德裏安,卻被他的部下親昵地稱為“飛毛腿”。
德軍賴以取勝的法寶是閃電戰,而德軍的閃電戰與古德裏安是分不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隻能保存一支裝備輕武器的10萬人的陸軍。德國陸軍從頂峰一下跌落到深淵。
但德國是個尚武的民族,它的軍事傳統基因已溶入到了國民的血液裏,幾乎從戰敗之日起,他們就踏上了重振軍備以圖複仇的道路。
20世紀20年代初期,一批才華橫溢、思想活躍的年輕軍官就軍隊的振興開始了積極的探索。他們從英國軍事思想家富勒、哈特、馬特爾及奧地利人黑格爾等人新潮的軍事理論中吸取了營養,又研究了人類戰爭史的一切經驗和教訓,形成了一套與傳統軍事觀點全然不同的新的軍事理論。他們認為:在未來作戰中,麵對敵人層層設置的綿密防線,進攻方絕不能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那種齊頭並進,正麵突擊的戰法,而應集中精兵強將於一點,猛烈突破和貫通防線後,迅速突擊其縱深、交通線、指揮機構和重兵集結地,割裂守軍各部分的聯係,使對方陷入混亂和癱瘓中,然後將其各個殲滅。而要實施這種快速貫通作戰的最佳手段便是坦克裝甲部隊。
時任運輸總監部上尉參謀的古德裏安是這種新思想的最積極的倡導者。
古德裏安認為:坦克是一種在戰略上具有決定性價值的兵器,它的作用絕不僅僅是為步兵提供火力支持,它的真正優越性在於融火力、防護和機動為一體,在作戰中可以形成強大的進攻銳勢,衝破一切攔阻,充當割裂敵軍防線的利刃。
基於此,古德裏安堅決主張,坦克不應分散配屬給步兵,而應集中起來,與摩托化步兵相配合,組成獨立的戰鬥兵團。
可是,這套新理論卻遭到冷遇和批判。舊式的高級將領視之為異端邪說,不屑一顧。
古德裏安以驚人的執著,廣泛宣傳他的新思想,四處奔走呼號,尋求支持。
1929年,他到第3步兵師任摩托化營的營長。他抓住這個機會,在他的摩托化營裏實踐他的軍事理論。
1933年,希特勒上台執政。這個戰爭狂人對於迅速增強軍事實力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觀看一次軍事演習時,看到了古德裏安的坦克連在演習中發揮出來的神奇戰鬥力,欣喜欲狂,連聲說:“這就是我所希望的,這就是我所需要的!”
在希特勒的大力支持下,古德裏安期望的坦克裝甲師終於組建起來。古德裏安精心組織訓練,使裝甲師的作戰技能日臻成熟和提高。在1935年夏天,裝甲師成功地為高級將領進行了一次實戰演練,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大規模使用坦克裝甲兵作戰的威力,令觀看者耳目一新,讚歎不已。
從此,組建裝甲師的步伐加快了。到1939年9月進攻波蘭前,德國已組建了11個裝甲師,古德裏安也升任裝甲軍軍長。
在對法國和波蘭的戰爭中,古德裏安的裝甲軍對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那套迅雷不及掩耳的進攻銳勢、空地一體的完美配合、火力和裝甲防護、快速穿插分割包圍的戰術,及戰爭史上從沒有過的“閃電戰”給世界以強大的震撼,也使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甚囂塵上。
德中央集群當麵之敵為蘇軍大將帕爾洛夫率領的西方方麵軍。兵力計有36個步兵師、88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9個摩托化旅,其中2/3已前出到比韋斯托克邊防地區,約1/3在明斯克以西成梯次配置。
德中央集群利用邊界走向在兩翼各配置了一個野戰集團軍,每個集團軍都與一個坦克集群協同行動。
在布列斯特以西地域展開了德克魯格元帥的第4集團軍和古德裏安率領的第2坦克集群。古德裏安的坦克集群應在第4集團軍的支持下突破布列斯特西側的蘇軍防線,並與從西北方向向明斯克推進的坦克第3集群協同一致,迅速向盧茨克和明斯克挺進,合圍比韋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間的蘇軍重兵集團。
爾後,兩個坦克集群再飛兵直撲斯摩棱斯克。
向華沙彎曲成弧形的國界線,給德軍進攻造成了特別有利的條件。兩個坦克集群隻要聯手往弧線的底部一插,這個亮閃閃的金蘋果就會幹淨利索地掉在盤子裏。
德軍的兩個坦克集群在中央戰線的兩翼同時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進攻。德軍的攻勢銳不可當,而蘇軍卻是一片混亂。德國空軍持續而猛烈的轟炸,使西方方麵軍的指揮係統陷入癱瘓。一切倉促組成的防禦,立即被自行火炮、坦克、強擊炮、俯衝轟炸機的毀滅性火力所摧毀。所有的抵抗都不是有組織的,而是各部隊自行其是。因而這些抵抗都像紙糊的牆,一捅就破。德軍風馳電掣般向前疾進。
即便如此,古德裏安仍然催促他那支鋼鐵大軍快些再快些。他和很多高級將領都覺得進攻蘇聯這個廣闊無邊的國家是一場把國運押進去的賭博,很可能會讓德國輸得精光。100多年前,拿破侖那支天下無敵的大軍在莫斯科全軍覆沒的悲慘情景時時在他們的腦海中浮現,揮之不去。他們覺得隻有在最初幾周內殲滅蘇軍主力,基本奠定勝局,才有可能實現“巴巴羅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