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冰雪極地大廝殺——小國對大國不屈的絕唱(1)(2 / 3)

他深深地歎了口氣,步出室外。年輕的衛兵向他敬禮,看到那稚嫩得如同孩子般的衛兵嚴肅認真地履行職責,他感動了。他的軍隊雖然弱小,卻是一支為了保衛祖國可以視死如歸的正義之師,這就是他的希望所在。

於是,曼納海姆滿懷信心地折身回屋,毫不猶豫地下達了作戰命令。

芬軍統帥曼納海姆正確地使用自己不多的兵力。他把主力依然留守曼納海姆防線,呈縱深梯次配置,曼納海姆防線的側翼也置放了比較強的屏護部隊。曼納海姆清醒地認識到,無論其他方向發生什麼,守住曼納海姆防線是關鍵所在。中部和北部的防禦,因為沒有足夠的兵力,曼納海姆采取機動防禦或攻勢防禦。

後來的戰鬥證明,曼納海姆實行的戰略戰術是十分正確的。給蘇軍造成重大殺傷的正是中部的攻勢防禦。

雖然芬軍的力量比起蘇軍來有天壤之別,但芬軍也有它獨特的優勢。芬蘭地處北極邊緣,冬季常常零下40~50攝氏度,芬軍有適應這種嚴寒的裝備和武器。芬蘭地形複雜,湖泊眾多(達6萬多個),森林茂密,冰雪覆蓋。這樣的地形特別不利於裝甲兵團作戰,而利於熟悉地形的防禦者。

戰爭爆發後,芬蘭政府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援。一方麵派使節到各國求援,另一方麵頻頻向國際聯盟告狀。國際聯盟通過了譴責蘇聯的決議,但蘇聯根本不予理睬。英法操縱國際聯盟,通過了開除蘇聯的決議,可這無損蘇聯一根毫毛。向各國求援的使者也無功而返。

當時,英、法、德都同情芬蘭,英法因與德國處於戰爭狀態,無力再與蘇聯開戰。德國雖然對蘇聯一係列擴張行為危及它的利益而恨得牙根癢癢的,但剛剛簽訂了《蘇德友好互助條約》,也不便出麵幹涉。其他小國都懾於大國的淫威,哪敢采取實際行動支援芬蘭呢?就連瑞典這個俄國傳統的老對頭也不敢公開派兵參戰,它出動兩營步兵幫助芬軍作戰,還是以民間誌願軍的形式出現。

不過,英、法、瑞典等國支援芬蘭的彈藥、飛機、大炮倒還是源源而至。

可武器彈藥畢竟不能代替士兵參戰。對於兵源極端貧乏的芬蘭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能打仗的戰士,但沒有哪個國家願意這樣做。換句話說,國際社會已經把芬蘭拋棄了,聽任它被一個大國任意宰割。

戰爭開始後,各國戰地記者都趕赴芬蘭報道戰況。當時,雖然英法已向德宣戰,但歐洲一片平靜,德法邊境上兩國部隊掘壕對峙卻又友好地互相不開一槍,報刊輿論稱之為“假戰爭”。因而,蘇芬戰爭爆發後,世界的目光都投向蘇芬戰場。

令世人特別是西歐震驚的是,看似弱小的芬軍竟然穩穩地頂住了蘇軍大規模的進攻,蘇軍在曼納海姆防線使用的飛機達到800架,坦克達到500輛,大炮500門。進攻前的炮火一次比一次猛烈持久,發起衝鋒的間隔一次比一次短,投入的攻擊兵力一次比一次大,可蘇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仍寸土難進。

整整一個月過去了,蘇軍還是被擋在曼納海姆防線前,動不了半步。就連綿延1000多公裏的芬蘭東部邊境線上,蘇軍也沒有在任何一處取得突破性進展。蘇軍為此而付出的慘重代價倒令人瞠目,戰場上到處是被擊毀的坦克、裝甲車、汽車,遍地是蘇軍的屍體和戰馬的屍體。

陳舊過時而又弱小的芬蘭空軍也敢向蘇聯空軍挑戰,並給蘇聯空軍造成了與他們的兵力不相稱的損失。

為了對付蘇軍的坦克,芬軍發明了行之有效的土武器——燃燒瓶。此瓶製作很簡單,酒瓶裏裝上汽油混合物,配上雷管就成了燃燒瓶。芬軍稱之為“莫洛托夫雞尾酒”。用它對付蘇軍的坦克,比炮還管用,勇敢的步兵將“莫洛托夫雞尾酒”投入坦克的通風口或頂蓋內,坦克內的乘員就在劫難逃,必死無疑。但投擲“莫洛托夫雞尾酒”的戰士也同樣很難生還,與燃燒的坦克一道化為灰燼。

“莫洛托夫雞尾酒”這種土武器後來竟成了世界最流行的武器。最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蘇軍自己以後也用“莫洛托夫雞尾酒”打德國坦克。英、法、德、日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過“莫洛托夫雞尾酒”。

這是芬軍對戰爭的一大貢獻。

嚴寒使蘇軍吃盡了苦頭,在零下四五十度的嚴寒中,坦克開不動,武器凍住了,人也凍木了。笨重的防寒裝備使得蘇軍行動遲緩,運轉不靈。這時,芬軍憑著輕便的防寒服及適應在嚴寒下使用的武器裝備,機動靈活地打擊蘇軍。在沒膝深的雪地上打仗,滑雪板是重要的裝備。生活在極寒地帶的芬軍士兵從小便個個是滑雪的高手,他們在厚厚的冰原雪地、高山湖泊上來去如飛,像鬼影一樣來去無蹤,對蘇軍實行打了就跑的戰術,使蘇軍備受折磨,晝夜不寧。

芬軍還不停頓地襲擊蘇軍的運輸車輛,使前線蘇軍經常處在糧彈兩缺的境地。蘇軍士兵兩三天吃不上飯是常事,他們常常是在餓得頭暈目眩的情況下行軍和戰鬥。

為了對付蘇軍,芬軍實行了徹底的“焦土政策”。蘇軍所到之處,找不到一個人、一粒糧食、一幢賴以避寒歇腳的房子,迎接他們的是地雷和種種爆炸物。公路小路上有地雷,村莊農舍有地雷。打開穀倉的門,馬上就會引起整棟倉房爆炸。一名蘇軍去踢死豬,豬也爆炸起來,隻要觸動任何一樣東西,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即使往糞堆裏戳一刀,“殘忍的芬蘭人”連糞堆裏都埋了雷。

但蘇軍還是那麼不怕死,一往無前。他們在地雷場上行進時,竟然不理會那不斷響起的爆炸聲和被炸死炸傷同伴的慘叫聲,照樣手挽手,高唱著歌向前進,甚至用穿釘鞋的士兵去踩地雷。

夜幕降臨了,蘇軍像往常一樣,隻能在露天宿營,靠打雪洞睡覺,實在耐不住酷寒便生起火堆,圍著火堆取暖,可這又成了芬軍狙擊手最好的靶子。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在火堆邊烤火,遭到芬軍狙擊手的射擊後,竟然無動於衷,任由衛生兵處理傷者和死者,其他人照樣圍坐在火堆邊。似乎在他們看來,嚴寒比死亡更可怕。

嚴寒和饑餓折磨著這支入侵大軍,他們經常處在人困馬乏的狀態,在漫長的戰線上常常被芬軍打得節節敗退。

各國輿論為此大吹大擂,讚揚芬軍如何英勇善戰,蘇軍如何笨拙無能。這種報道雖然有些誇大,但也確實反映出人類同情弱者,憎恨以強欺弱的心態。

英法等國的首腦們,看到與德國結成夥伴的蘇聯軍隊這樣不堪一擊,不由得興高采烈起來。

英法兩國政府開始認真地考慮派遣遠征軍奔赴蘇芬戰場。當然,他們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芬蘭,主要是想乘機奪占瑞典的鐵礦(這個鐵礦供應給德國優質礦石),並在波羅的海建立一個威脅德國的橋頭堡。這個計劃由於瑞典和挪威的堅決反對,才未得以實施。

芬軍初戰告捷給世界的一個直接印象是,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紅軍根本不會打仗。

英國首相丘吉爾(當時的海軍大臣)在1940年1月26日發表的廣播演說,就是這種看法的代表。他說:“芬蘭已經使世界看到,紅軍不會打仗。”

希特勒也是持這種看法,他在一次講話中說:“在今後的對俄戰爭中,我們軍隊的人數並不一定有俄國多,但我們的質量比他們要高得多。他們的戰鬥力,看一看跟芬蘭人的戰爭就知道了。”他的這種錯誤判斷給他在下一年的對蘇戰爭中造成重大的災難性後果。

但也有不少戰略家指出,對蘇聯軍事力量的低估是不正確的。你隻要看看那些勇敢的士兵,他們像無畏的日本武士一樣坦然地麵對死亡,你就會知道他們的戰鬥力。對於這樣一個有著近兩億人口的國家,紀律嚴酷得近似中世紀的羅馬軍隊,你就會得出結論,低估他們的軍事力量,是相當危險的。

戰爭的頭一個月,蘇軍的失利有很多原因。首先,蘇聯統帥部難辭其責。他們根據錯誤的情報,認為芬蘭的統治者很不得人心,隻要派軍隊去打幾下,人民就會起來造反,推翻現政權。令斯大林驚愕的是:芬蘭共產黨竟然響應政府的號召,數以萬計的共產黨員報名參軍,拿起武器與蘇軍作戰。芬軍士氣的高昂,舉國一致的激情,連斯大林都始料未及。蘇軍統帥部過低地估計芬軍的戰鬥力是造成蘇軍失利的重要原因。正是從這個錯誤推斷出發,蘇軍在物資準備、後勤保障、交通運輸、武器裝備等等方麵都沒有做好應付長期戰爭的準備,作戰物資幾周就消耗一空,後續的物資都在幾百公裏以外。

客觀地說,蘇軍指揮官指揮的死板也是顯而易見的,在進攻方麵沒有什麼變數,在曼納海姆防線上,每天都演出同樣的故事:大炮轟,飛機炸,然後成團成師地密集衝鋒,待到第一波衝鋒集團傷亡殆盡,第二波又走第一波的老路,然後第三波、第四波周而複始,一成不變。芬軍掌握到蘇軍進攻的規律,對付起來也就容易得多。

《泰晤士報》戰地記者葛沙有一篇戰地通訊對曼納海姆戰線的戰事作了翔實的報道:

……上午10時,沉寂的大地開始騷動起來,蘇軍新一天的進攻又將開始,北極的長夜即使到了上午10時,天空也是灰蒙蒙的,極地的朔風將雪粉拋灑成漫天雪霧。沒有眼罩的防護,針尖一般的細小冰屑甚至可以把你的眼睛刺壞,據說很多的蘇軍士兵就因為沒有佩戴眼罩而刺壞了眼睛。我這時才認識到芬軍的冬季作戰裝備考慮得多麼周全細致。北極地區的戰爭對沒有相應裝備的那一方將是一場災難。

飛機的轟炸開始了,成群的轟炸機從列寧格勒方向的南場飛來,轟隆隆如雷鳴般震得頭皮發麻,但幾乎看不見飛機,雪霧使能見度很低,這樣的天氣出動飛機是很危險的,可蘇軍對這種危險從不放在眼裏。重磅炸彈一個接一個地在芬軍陣地前後爆炸,大地震得不住地抖動,爆炸聲震耳欲聾,爆炸掀起的樹木、冰雪飛濺到幾百米以外,但爆炸的效果卻並不理想。厚厚的冰雪消融了炸彈的威力。芬軍士兵躲在深深的堅固的掩蔽部裏,他們還創造了隻有北極地區才能使用的加固陣地的方法,用融化的雪水加固陣地,使防禦工事上包上一層厚厚的裝甲,這種原始人的辦法對付現代兵器同樣有效。

飛機轟炸後便是炮火準備,猛烈的炮火雖然聲威可怖,可對芬軍工事損毀並不嚴重。

接著,便是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發起衝鋒。

芬軍士兵創造了一套對付蘇軍步兵衝鋒的絕招,他們在蘇軍坦克前進的道路上布置幾條冰雪壕溝,一旦蘇軍坦克在壕溝前逡巡不前時,預伏的反坦克炮便一齊向這近乎靜止的目標齊射,很快,前麵一排坦克便化作熊熊燃燒的火炬。對於那些逃散的坦克,無畏的戰士便三五成群地用“莫洛托夫雞尾酒”對付它。對於坦克後麵的步兵,英製105毫米榴彈炮和6英寸的迫擊炮是最好的武器,洞穿力強大的高射機槍也是對付蘇軍密集衝鋒的有力武器。

於是,第一輪衝鋒崩潰了,殘餘的士兵逃了回去,戰場上留下了坦克裝甲車的殘骸和蘇軍士兵的屍體。繼而,第二輪,第三輪,這樣的衝鋒幾乎天天如此。

曼納海姆防線前的蘇軍士兵屍體堆積如山,戰死的年輕士兵都凍成臨死前一霎間的塑像:張著大嘴呐喊的、疼痛得麵部變形的、安詳的、死不瞑目的、視死如歸的。各種各樣的塑像應有盡有,其狀慘不忍睹。

蘇軍的慘敗使蘇聯在全世界麵前丟了臉。斯大林把蘇軍統帥伏羅希洛夫召到克裏姆林宮痛罵了一頓,然後下令增加精銳部隊和飛機大炮,不惜一切代價打敗芬蘭。

斯大林是個極有政治眼光的戰略家,做事也相當謹慎,他選擇對芬蘭開戰的時機是再好不過的了。他乘德國侵占波蘭所造成的戰爭恐怖,使大多數國家不敢也無力出麵幹涉之機,毅然出兵。正如他預料的一樣,蘇芬戰爭爆發後,沒有哪個國家敢公然挺身而出。但這種預計是建立在速戰速決基礎上的,如果戰爭曠日持久,一個弱國竟然可以無休無歇地阻擋住蘇軍的步伐,那其他國家就會受到鼓勵,就會出麵幹涉,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