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9月29日至30日淩晨,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國家領導人在德國慕尼黑簽訂了一項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曆史上稱這項協定為《慕尼黑協定》。
二戰前,法國、英國和德國以及意大利幾個國家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和擴大勢力範圍,曾經相互敵視,法國、英國也曾經對幾個弱小國家作出過保護的承諾,但是為什麼在短短的數年光景之後,就出現出賣“朋友”的事情呢?是誰促成這個為後人所不齒的協定的簽署呢?我們還是在曆史中尋找答案吧。
希特勒上台初期,德國在軍事上處於軟弱地位,盡管他對這種狀況極為不滿,但由於受《凡爾賽和約》的限製,他對公開重整軍備還有所顧慮。此時的希特勒采用了軟硬兼施的政治手段,一方麵宣布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另一方麵在此同時,又向法、英等國眉目傳情。之後他出兵萊茵蘭非軍事區,以閃電的方式越過了萊茵蘭非軍事區。希特勒在萊茵蘭的成功堅定了他的征服整個歐洲的野心,從此,德國進行戰爭準備的列車越開越快。到了1936年底,德國已擁有了14個裝備齊全的集團軍,達80多萬人;配有坦克1500輛;軍用飛機達到4500架,分布全國的機場網達400處之多;海軍艦隊的噸位也有很大提高。
1937年,德國納粹上台已有5年時間,在這5年中,德國的實力和軍備都已經取得了在歐洲大陸的領先地位。納粹頭子希特勒認為,德國的未來不能靠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也不能用在世界工商業中增加份額的辦法來保證,而是要依靠地域的擴張來爭取“生存空間”。因此,解決的方法就是擴張德意誌帝國的疆界。
11月5日下午,希特勒在柏林召開秘密會議,這是一個決定德國未來政策的會議。會議的結論是,擴張的第一步就是要立即調整納粹德國疆域,使其擴張到中歐。因為德國能夠從那裏取得糧食供應、原料和人力,為進一步向東——向波蘭和烏克蘭富饒的土地進行軍事侵略的準備。因此,必須把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弄到手,作為進一步侵略的前提。
1938年3月,奧地利被以不發一槍的所謂“和平”方式吞並,成為德國的一個省。對奧地利的吞並使德國的領土擴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工業生產能力提高了4%~5%,播種麵積提高了30%。德國也由此控製了中歐的戰略要地,並且在公路、航運、鐵路各方麵達到了對整個西南歐的交通進行軍事上、經濟上的控製,形成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戰略包圍。
在希特勒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時,英、法、美等西方大國對此除了故作姿態的抗議之外無所作為。到了4月初,英、法、美相繼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並撤回了駐奧地利使館而代之以駐維也納領事館。
軟弱的國際反應鼓勵了希特勒的野心,他把擴張的下一個目標直指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希特勒早已選定就拿蘇台德地區日耳曼少數民族問題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