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萬物的靈長,然而如果這個世界少了動物的話,人類絕對不能夠生存。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生長著形形色色的動物。有些已經消失於曆史的長河之中,留給我們無盡的謎團;有些瀕臨滅絕,在它們身上,有著珍貴的研究古代生物的蛛絲馬跡;更多的則是處於不斷與人類互動的狀態中。不論是小小的昆蟲還是凶猛的陸地野獸,都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同時又生活在各自簡單而複雜的環境中。本書就是一位帶您領略動物的奇趣生活的向導,踏遍地球的叢林,仰望無垠的天空,潛入廣闊的大海,為您揭開動物身上的神秘麵紗,展示一個生意盎然的奇妙動物世界。
為什麼昆蟲有各式各樣的顏色呢?鳥兒是怎樣追求伴侶的呢?深不可測的海洋裏有哪些奇奇怪怪的魚呢?
昆蟲的色彩之謎
花叢中翩舞的蝴蝶、綠葉上爬行的甲蟲,那斑斕豔麗的色彩,實在逗人喜愛。可是你知道昆蟲華麗的衣裳是怎樣織成的嗎?昆蟲學家按照它們的色源,把豐富多彩的昆蟲顏色分成色素色和結構色。
色素色,亦稱化學色,它顯色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昆蟲體內含有多種奇形怪狀的色素細胞,在這些細胞中藏滿了顏色的物質,如黃色素、黑色素等。這些物質可以吸收某種光波,反射其他光波,不同的光波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種綺麗的顏色。常見的害蟲菜粉蝶翅膀上的白色,就是由一種被稱為尿酸的物質的存在造成的。色素色的化學性質很不穩定,容易發生氧化和還原等化學作用而逐漸褪色,甚至完全消失。用蝴蝶做的書簽時間一久便黯然失色就是這個原因。
而結構色,又叫物理色。這種顏色是由於昆蟲表皮的特殊構造,使照射在它們表麵上的光線不斷地發生反射、幹涉或曲折等物理現象,從而產生了一種閃耀的色彩。我們熟悉的銅綠金龜子,它的鞘翅表麵具有許多微小的脊紋,當光線照在上麵的時候,就閃出美麗的銅綠光澤,脊紋越多,產生的閃光越強,色澤也越鮮豔。
事實上,絕大多數昆蟲的色彩是由色素色和結構色相互配合而成的混合色,它們使昆蟲的顏色千變萬化,更加鮮豔。比如,有種閃紫蝶,當你正視時呈現黃褐色,側視又顯出藍紫色;前者是色素色,而後者則是結構色。
昆蟲的顏色與它們的生活是相適應的,根據它們色彩的生物學意義,可分為保護色和警戒色。
保護色是昆蟲同周圍生活環境相協調的體色,它使別種動物不易發現,對自身起一種躲避敵害的保護作用。如棲息在樹幹上的夜蛾多半體色灰暗,潛伏泥土中的螻蛄則呈黑褐色。就是同一種昆蟲,也會隨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體色。如生活在青草中的蚱蜢為綠色,生活在枯草中的蚱蜢則又是褐色的了。即使在同一株竹子上的竹節蟲,竹葉上的呈翠綠色,而竹竿上的呈黃褐色。昆蟲的體色同周圍的環境配合得如此巧妙,有時簡直叫人難以辨識。
昆蟲的保護色是在生物界相生相克的生存鬥爭中,經過極其漫長的變異和無意識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進化論的奠基者、英國博物學家達爾文認為:生物在外界條件的影響下發生變異,有利於生存的變異,逐代累積加強,不利於生存的變異逐漸被淘汰。事實也是這樣,比如,產於我國長江流域的大枯葉蝶,它全身的顏色與幹枯的樹葉極為相似,當它休息時兩翅合攏豎立在樹枝上,好像一片枯葉。然而,它們的老祖宗並不完全相同,有的體色不像枯葉,有的不大像。像枯葉的個體,不易被天敵發現,能夠躲避敵害侵襲,不大像枯葉的個體而常被天敵吃掉,漸漸地被淘汰。經過長期變異的自然選擇,枯葉蝶的體色就更像枯葉了。
但是,在昆蟲世界中,有的昆蟲體表具有特別鮮明的色彩,以觸目驚心的顏色,給敵害顯示“警告”,因此,這種顏色稱警戒色。科學家們認為,大部分具有警戒色的昆蟲,如某些蝶、蛾、甲蟲等,具有一套從有毒植物中分離或貯藏毒素的本領。像非洲的樺斑蝶,在它的組織內貯有一種心髒病毒素,甘蘭褐燈蛾還能分泌乙酰膽堿。如果鳥類吞食了它們之後,輕則引起嘔吐,重則使心髒麻痹而死亡,從而使鳥兒望而生畏,即使在非常饑餓的情況下,也不敢輕舉妄動。耐人尋味的是,有的蝴蝶它們本身並沒有毒素,但是它們的體色甚至外形也和含有毒素的蝴蝶一模一樣,以致鳥類真假難分,不敢貿然取食。昆蟲這種體色擬態現象巧妙地迷惑和嚇唬了敵害,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有人做了這樣一個調查,在933個雨蛙胃中發現了11585個昆蟲,而其中具有警戒色的昆蟲還不到20個,說明警戒色同樣起到了昆蟲自衛的作用。
總之,昆蟲體色的種種適應狀,是在自然界長期生存競爭中逐漸取得的特征。這種特征使昆蟲更有利於適應外界環境,也是昆蟲種類成為整個動物界中任何一類動物都不能相比的原因之一。
千姿百態的昆蟲翅
自然界中能夠飛翔的動物很多,它們各自擁有一套“飛行器”,就是我們所說的“翅”或“翅膀”。然而,“翅”和“翅膀”一字之差,意思並不完全相同。鳥類、蝙蝠的飛行器,嚴格地說應稱“翅膀”,而昆蟲的飛行器就稱為“翅”。
別看昆蟲翅薄如膜,但還挺複雜哩!昆蟲的翅是從體壁自中胸、後胸背板兩側,向外延伸而形成的“翅芽”發展來的。翅芽按其發生情況,可分為兩類:一類叫“外翅”,它是外生的,即由蟲體表皮凸出形成;另一類叫“內翅”,它是內生的,即由蟲體表皮內褶,形成成蟲盤,再由成蟲盤長出翅芽。蝗蟲、蜻蜓、蜉蝣等不完全變態的昆蟲,都屬於外翅類;金龜子、蒼蠅、蝴蝶、蛾子等完全變態的昆蟲,均屬於內翅類。在昆蟲幼嫩細小的翅芽中,蘊藏著輕紗般的闊翅,還有氣管、血管、神經等。隨著蟲體生長發育,翅芽漸漸伸展成薄而扁平的翅,血管、神經等大多消散,隻留氣管貫穿其中,形成堅實而隆起的“翅脈”,對翅起著支架作用。翅脈在翅麵上的分布形式,因種而異。昆蟲學家把這種分布形式稱為“脈相”,其中有“縱脈”和“橫脈”之分,縱橫脈相交錯,在翅麵上形成眾多“翅室”。脈相是昆蟲分類學的重要標誌,怪不得昆蟲學家拿到一枚翅,就能從中識別出屬於上百萬種蟲子的哪一類。
絕大多數昆蟲的成蟲都具有兩對翅,生長在中胸上的叫“前翅”,生長在後胸上的叫“後翅”。由於昆蟲的生活方式及其所處生活環境不同,昆蟲的翅也是五花八門。蜜蜂、蒼蠅、螞蟻、蜻蜓的翅呈膜質,輕薄、光滑而透明,翅脈清楚可見,叫“膜翅”。螻蛄、油葫蘆、中華蚱蜢、蝗蟲等的翅,前翅狹小呈革質,叫“複翅”,後翅寬大呈膜質,且能折疊藏於前翅下。有的昆蟲經過長期的進化,前翅翅麵加厚,全部角質化,質地堅硬,失去翅脈,如同鞘套,稱做“鞘翅”,後翅膜質,常折疊藏於前翅下,翅脈稀少。人們熟悉的瓢蟲、天牛、金龜子、叩頭蟲等“甲蟲”的翅就是這樣。它們的飛行靠膜質的後翅,翅震低,飛速不快,但是,鞘翅對蟲體具有盔甲般的保護作用,而且在飛行時呈V字形,並且微微擺動,能在飛行時保持穩定。有趣的是,有些昆蟲如梨蝽、三點盲蝽、豆二星蝽等,它們的前翅僅在基部角質化,而前翅的端部和後翅仍為膜質,故前翅特稱“半鞘翅”。還有許多昆蟲,翅麵上長著不同的被覆物,如毛翅目昆蟲的翅麵上長有很多毛,叫“毛翅”;薊馬的翅雖狹小,但覆有很多細小的纓狀毛,叫“纓翅”;蝴蝶、蛾子的翅麵上,密布著一層五光十色的粉狀鱗片,構成了各種色彩悅目的圖案,稱“鱗翅”。鱗翅上的粉狀鱗片並不是浮在翅麵上的細粉,而是從翅膜上生出來的一種體毛的變形。有的昆蟲翅上還有特殊的結構,如蜜蜂,一旦停落下來,那寬大的翅立刻變成了兩條狹窄的薄片。原來,蜜蜂的前翅有褶,可以像扇子一樣折疊起來,折疊後,它的後腹部就全部露在外麵。如果用放大鏡觀察,可以在蜜蜂的後翅尖端邊緣上發現一排齒狀的小鉤,叫“翅鉤”;而在前翅背麵生有一排小孔,當前後翅重疊在一起時,後翅翅鉤恰在前翅的小孔裏,十分牢固。雄蜂不如雌蜂善於飛翔,就是因為雄蜂翅鉤比雌蜂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