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對症養生法(三)(1 / 3)

常以手中指接目近鼻兩眼明穴、閉氣為之,氣通乃止。周而複始。行之周視萬裏。”(唐,孫思邈《枕中方導引》評注方法雖簡,但持之以恒必見效也。

行住坐臥處,手摩肋骨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垂。①踞之徹側腰,背拳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不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五代,楊凝式《神仙起居法》帖)

子午披衣暖室中,凝神端坐麵朝東。澄心閉目鳴天鼓,三十六局聲亦同。兩手向腮勻赤澤,七回摩掌雙瞳。須知吐納二十四,舌攪華池三咽終。

《登真秘訣》雲:“食飽不可睡,睡則諸疾生。但食畢須勉強行步,以手摩兩脅上下良久,又轉手摩腎堂,令熱。此養生家謂之運動水土。水土即脾腎也。自然飲食消化,百脈流通,五髒安和。

虎戲者,四肢踞地,前三蹬,卻二蹬,長長引膚,乍前乍卻;仰天即返伏踞地,行前卻各七。鹿戲者,四肢踞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伸左右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批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地。猿戲者,攀揚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揚物自懸,左右七,手鉤卻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腳、手挽足恥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三五禽戲法,任力為之,以汗出為度。有汗,以粉塗身。消穀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南“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下《導引按摩》)評注一一想華佗之五禽當不離其旨。

夫病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導引者。導引,則可以逐客邪於關節;按摩,則可以驅浮淫於肌肉。宜導引而引刀,則使人誤入歧途,久留不消。不當導引而導引,則使人真氣受損、邪氣妄行;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脹、筋骨舒張。大凡治療,要合其宜;內無客邪,勿導引;外無淫氣,勿按摩。(三國,魏“華佗《中藏經》)

大凡導引,為虛損氣血不周而設也。有火者開目,無火者閉目;無汗者閉氣至極,有汗者不必閉氣;欲氣上行以治耳目口齒之病,則屈身為之;欲氣下行以通大小二便及健足,則偃身為之;欲氣達於四肢,側身為之;欲引頭病者,仰頭;欲引腰腳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欲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熱積聚諸痛及中寒身熱,皆閉氣滿腹。偃臥亦可為之,但病在頭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高四寸;病在肚臍下者,去枕。(明,李樞《醫學入門》)評注——導引十法,不離引瀉調理,具體方法可靈活使用。

第四節性情保養

智者見全,而愚者見偏。君子之心廣,而小人之心狹,梁肉酒醴,是不足適口也,然而過食焉則損身,故不縱其口之欲也;愚者則以口戕其身矣。聲色嗜欲,非不足以愉快俄頃也,然而沈溺焉則病禍畢生。智者虛其病禍,故不縱其俄頃之欲也,愚者直以俄頃害畢生矣。是偏全之分也。懊衣飽食,人常情也。君子知眾人之各具此心,不獨己所欲也,故損人而益己,不為也,欲人人之皆利也。小人則知有己,而不複知有人,敬益己焉,雖傷於人不顧也,是專欲一人之利。此廣狹之分也。”(清“孫寶違《忘山廬日記》上冊》)評注~智者以其寬心而壽,愚者又何嚐不能以其深蒙全生?

聖人不怨天,不尤人,心地多少灑落自在。常人才與人不合,即尤人;才不得於事,即怨天。其心忿忮(忌恨)勞擾,無一時之寧泰,是豈安命順時之道至。(明 高濂《遵生八箋》卷1《清修妙論箋上》)

無惡而毀,於汝向疚?無善而譽,於汝何有?嗚呼汝乎,毋以毀譽而喪厥守乎!(何大複《四箴複言》)“客問:遇毀譽橫逆,如何至?

曰:“一切拔去,莫將心受。有所聞見,如不聞見。是非毀譽。不入於心,則真明不昧,道自來居。(明“萬尚父《聽心齋客問》)評注一不受外在因素影響則可長生。

老子生子衰周,文勝俗弊,將以無為救之,故於書之將終,言其所誌,願得小國寡民以試焉而不可行耳。內足則外無所慕,故以其所有為美)以其所處為樂,而不複求也。”評注充實自我,則不易為外界所惑。

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

滿者損之機,方者盈之漸。虧了己則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人隻有自愛之私,便自天地閉塞。賢人隱士有氣節者,便自愛其氣節;有事業者,便自愛其事業;有技能者,便自愛其技能;有文學者,便自愛其文學。如此,便狹小了。人莫不自愛。不知自愛,反是自害。人但能看此心與天地一般,便有天地變化草木蕃底意思。則凡氣節、事業、技能、文學,見之猶笱屣耳。是之謂大愛其身。”評注“人皆為己,則天下無一絲之公;人皆以他人為己,自天下大同。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耳。

七氣者,寒氣、熱氣、怒氣、憂氣、喜氣、愁氣,凡七氣積聚牢大,如杯若袢(盤也父怒氣則上氣不可忍,熱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氣息也。恚氣則積聚在心下,不可飲食。優氣則不可極作,幕臥不安席。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愁氣則喜忘不識人,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手足痙攣不舉。(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13)評注七氣者,七情也,害之為甚,當惕然而警焉。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優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夫養生之道,有都領大歸,未能具有其會者,但思每與俗反,則暗踐勝轍,獲過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歟。《小有經》曰:少思、少忿、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生這都契也。

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損誌,多事則形疲,多語則氣爭,多笑則傷臓,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治,多惡則憔煎無歡。此十二多不除,喪生之本也;無多者,幾乎真人。(南“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卷上《教誡》)

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恬儋髒腑,調順氣血,使一身之氣流行中和,百病不作。養外者恣口腹之欲,極滋味之美,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髒腑形神虛矣。安能保合太和臻遐齡至(明,王三才《增刊醫便》)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荽,眾人之息以喉。(戰國,莊周《莊子,德充符》)

靜乃水之體,躁乃火之用,故性靜則心存於中,動則心忘於外。動不已則忘不已,忘不已則存於中者幾希,故語後便忘,不俟終日。所以老人多忘,蓋由役擾擾紛紛交錯,氣血之陰於斯將竭。求其清明有所守而不為事所亂者,百無一人焉。由是言之,藥固有安心養血之功,不若平心易氣,養其在己而己。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明“呂坤《呻吟語》卷1《性命》)評注——此之資質是養生資質;若論處世,三者皆並重。

形者,有生之本,故養生在於保形,充形在於育氣,育氣在於寧心,寧心在於至誠,至誠在於盡性,不盡性不足以養生。能盡性者,至誠者也;能至誠者,寧心者也;能寧心者,養氣者也;能養氣者,保形者也;能保形者,養生者也;不養生不足以盡性也。生與性之相因循,誌之與氣相為表裏也。生渾則蔽性,性渾則蔽生,猶誌一則動氣,氣一則動誌也。“宋、王安石《臨川文集》卷2”評注——以貫之,形者,神之府;神者,形之主。盡性者,養其天真本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