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從它誕生起就麵臨著“死亡”這一永恒的挑戰。在這一漫長的曆史過程中,有著成功的歡笑,更多的卻是失敗的慨歎。
從生物學角度來講,養生也可以叫做對生物體自身各器官、組織結構和功能的保護和維持。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人,都由細胞構成,那麼細胞的功能結構的完整與否,必將關係到生物的生命活動。因此,隻要人類的養生活動遵循生命的規律,就必然有其獨特而明顯的效果。
從生理解剖結構來說,人的組織器官可分為呼吸、消化、運動、神經、內分泌、泌尿、生殖、循環八大係統。每一個係統都有其特定生理功能,如泌尿、生殖等,但是各係統之間隻有相互協調才能最好維持人體的健康和保證各係統的正常生理活動,而人類的養生目的正是要做到這一點。
壽限,是指人類正常生活所能達到的最大壽命,當今對此存在著幾種觀點:
一、中國傳統理論觀點: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說:“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東漢王充說:“百歲之壽,蓋人年之正數也。”《東醫寶鑒》說:“人者,物之靈也,壽本四萬三千二百餘日。”其原注又曰:“即百二十歲”。《尚書,洪範》曰:“壽,百二十歲也。
二、西方對於壽限也有多種理論和觀點:1.提出哺乳動物壽命等於生長發育期。2.認為壽限與細胞分裂周期有關。3.還有觀點認為壽命等於性成熟期。4.認為壽命與體重、腦重有關,因此認為人的壽命應是80至180歲。
其他還有一些關於壽限的說法,大都認為壽限應當在120至150之間。但世界平均壽命仍很低,世界上人均壽命超過70歲的,隻有三十三個國家,最長壽之國日本,男性人均壽命為78歲,女性人均壽命為82歲,距離百歲大關還有二十年之遙,更不必說一百二十歲乃至更長了。至於像“世界之星”弗姆卡恩的207歲(588至1795),更令人難以想象,這些都激勵人們努力探索生命奧秘,去戰勝生命極限的阻礙。衰老,是指人體的機能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減退的一個過程。而養生的目的就是停止或減慢其速度與進程。衰老的原因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人們的日常養生活動多針對體弱無病者而言,因此防止生理性衰老就相對比防治病理性衰老更重要了。
國外學者研究認為衰老的表現有四大特征:
一、全身性
①組織逐漸脫水;②細胞生長、分裂及組織恢複能力降低;③基礎代謝率降低;④細胞萎縮與變性;⑤組織彈性減小,結締組織變性;⑥神經係統退行性變及神經肌肉反應速度減慢;⑦骨的強度及韌性減低;⑥調節內環境穩定的諸因素發生障礙。外貌表現為:①頭發變白、脫落;②皮膚鬆弛、失去光澤;③老年斑;④身長變短(男子減2.25%,女子減2.5%)⑤體重變化(變輕或變胖)⑥身體表麵積縮小(約5%左右)⑦視力變化:老花眼、眼球內凹陷等。
二、內在性
衰老是生物體內必然變化的一種結果,同一種生物具有共同的衰老過程。
三、減退性
隨著年齡的增大,各係統的組織均有退行性變化和功能下降,機體整體的內環境調節能力和適應外部環境能力降低,最終導致死亡。
(一)退行性變化:各係統的功能減退。
(二)調節、適應能力減退:適應力、抗病能力、儲備力、反應力、自理能力一係列總體能力的下降。
四、進行性
衰老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般認為人類於30歲開始衰老。
世界各國通常將60歲或65歲定為老年期的分水嶺。中國年齡分期一般為:幼年期0至5歲,童年期6至11歲,青春期12至17歲,青年期18至24歲,壯年期25至44歲,初老期45至59歲,老年期40至89歲,90歲以上稱為長壽期。
中醫認為人體衰老的原因主要是先天之本一一腎虛和後天之本一一脾弱兩個原因,因此隻要保養先、後天之精華,即保養好脾、腎就可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