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巴西“米納斯吉拉斯”號航空母艦原屬英國“巨人”級,原名“複仇者”號,1942年建造,1945年在英國海軍服役,1956年巴西購買後進行了改裝。1960年12月編入巴西海軍服役。
標準排水量15890噸,滿載排水量19890噸。長211.8米,寬24.4米,甲板寬37米。4萬匹馬力,航速24節。
續航力:121000海裏/14節。
搭載固定翼飛機6架,直升機11架。艦員1000人,航空人員300人。
巴西海軍目前是南美洲唯一部署航空母艦的海軍,為該地區最強的海軍力量,海軍設有海軍陸戰隊。巴西海軍艦隊由航空母艦、自英美引進的大型護衛艦、自建輕型作戰艦隻、常規動力攻擊潛艇以及內河(沿岸)巡邏艇、輔助艦隻等構成,目前主要現役有約90艘艦隻。
巴西海軍擁有較為龐大的遠洋與沿海巡邏艦隊,同時巴西目前還擁有3艘醫療船,雖然噸位較小,但是就全世界海軍而言巴西是少數裝備該裝備的海軍之一。近來由於巴西海域發現石油資源,為此巴西海軍計劃自建核動力潛艇,並對海軍采取了一係列的現代化建設,用以強化海軍力量,捍衛海洋資源。
原英國海軍“複仇”號,與阿根遷海軍購入的“尊敬”號同屬巨人級。1956年12月,巴西購入該艦,50年代未進行了改裝,加裝了斜角飛行甲板、蒸汽彈射器、助降鏡、炮瞄雷達等,上層建築也進行了改造。
1960年12月正式服役於巴西海軍。此後,又多次改裝,最近的一次現代化改裝是從1991年7月至1993年10月進行的,安裝了新的飛機進揚管製雷達、電子設備、作戰數據係統、通信係統,發電機和鍋爐也進行了更新和更換。
1956年購進,1957—1960年改裝,加裝斜角飛行甲板、蒸汽飛機彈射器、反射式助降鏡、炮瞄雷達係統、新式雷達和電子設備。上層建築也有所改變。甲板斜角為8°5.可載飛機24架。
現作為反潛航空母艦,攜帶S2A“搜索者”雙引擎反潛機、“海王”式直升機及其他類型飛機。機庫:135.6X15.9米。飛機升降機:13.7X10.4
鍋爐為“海軍部”型,三簡式,蒸汽壓力28kg/cm2,溫度371℃。飛機彈射和攔阻裝置的工作條件是:14噸/60節
下水日期:1960年7月28日轉入巴西海軍日期:2000年11月15日
性能數據
艦長:265米
艦寬:51.2米
吃水:8.6米
動力係統:6台鍋爐,4台渦輪機,雙軸
航速:32節
續航力:7500海裏/18節4800海裏/24節
自持力:60天
標準排水量:15890噸滿載排水量:19890噸
主尺度:總長211.8米,艦寬24.4米,吃水7.5米航速:24節
飛行甲板:長210.3米,寬36.4米服役:1945.1.15
動力:4台(Admiralty)鍋爐,壓力28.1公斤/厘米2,溫度371oC;
2台帕森斯(Parsons蒸汽輪機,40000馬力,雙軸
續航力:12000海裏/14節,6200海裏/23節
艦員:1300名,其中航空人員300名
導彈:2座馬特拉-薩德拉爾(MatraSadral)雙聯裝對空導彈發射裝置,發射“西北風”(Mistral)導彈,紅外尋的,射程4公裏(2.2海裏),戰鬥部重3公斤
導航:信號(Signaal)ZW06,I波段
火控:2部SPG34,I/J波段
飛機進場控製:斯坎恩特(Scanter)Mil-Par,I波段
載機:6架S-2A/E“追蹤者”(Trackers)反潛機,4-6架SH-3A/D“海王”(SeaKing)、2架UH-13“鬆鼠Ⅱ”(Ecureuil)、3架UH-14“超美洲豹”(SuperPuma)直升機
武器係統:4挺Browing12.7mm重機槍
武器控製:2部Mk63艦炮火控係統;1部Mk512型艦炮火控係統
艦載機:最多搭載40架,通常混編搭載14架AF-1ASkyhawk艦載攻擊機,8架SH-3A/BSeaKing多用途直升機,2架UH-12/UH-13Esquilo多用途直升機,3架UH-14SuperPuma多用途直升機
電子支援:SLR-2,雷達告警
作戰數據係統:SICONTA係統;與艦上的計算機輔助作戰情報係統(CAAIS)兼容的費倫梯(Ferranti)YB數據鏈係統;衛星通信係統
電子設備:1部DRBV-23B對空搜索雷達;1部DRBV-15海麵搜索雷達;2部DRBI-10三坐標海麵搜索雷達;2部DRBC-32C火控雷達;1部DeccaTM-1226導航雷達;1部KelvinHughesType-1006導航雷達;1部TACANSRN-6戰術導航雷達;1部NRBA-51助降雷達;ARBB-33電子對抗係統;ARBR-16/17電子偵聽;2座SAGAIE幹擾發射裝置;SENIT8.01作戰指揮係統;Link11/14數據鏈等
雷達:對空搜索:洛克希德SPS40B,E/F波段,175海裏
對空搜索:洛克希德SPS40B,E/F波段,175海裏
對空/對海搜索:普萊西AWS4,E/F波段
導航:信號ZW06,I波段
火控:2部SPG34,I/J波段
飛機進場控製:斯坎恩特Mil-Par,I波段
艦員編製:1860~人(軍官64人,空勤人員580~人)航空母艦基礎知識
艦島
早期航母,象英國“百眼巨人”號和美國的“蘭利”號等整個艦麵是平坦的飛行甲板,沒有突出部分。而現代航母基本上是把艦橋、煙囪等集中在飛行甲板的一側,好象一個小島,它就是“艦島”。
從飛機起降的要求上講,航母的飛行甲板上空空無物是最理想的。但是,航母的指揮塔、飛行控製室、航海室、雷達和通信天線等又是需要高聳在甲板上的。所以,現代航母都是把這些上層建築設計得很緊湊,集中在飛行甲板右舷的“艦島”上,空出甲板的絕大部分來方便飛機起降。
飛行甲板
飛行甲板就是航母艦麵上供艦載機起降和停放的上層甲板,又稱為艦麵場。早期飛機由於起降速度不大,可以從軍艦首部或主炮塔上部鋪設的小型甲板上起飛,從艦尾的短小甲板上著艦。但現代航母都是貫通全艦的大麵積的上層甲板。需要指出的是,航母的飛行甲板要比艦體寬得多。從正麵看,飛行甲板從艦體上麵向兩舷張出,形狀很怪異。
飛行甲板要承受飛機著艦時的強烈衝擊載荷,所以要用高強度鋼板製成。二戰時航母飛行甲板表麵要鋪設一層木質甲板,而現代航母的飛行甲板表麵都是金屬的了。
直式和斜角式飛行甲板
從航母出現直到50年代初,航母的飛行甲板都是直式的。其形狀為矩形,防衝網把甲板分成前後兩部分;前部供飛機起飛、停放用,後部則是飛機降落區。
當防衝網放下時,前後兩區合二為一,艦載機就能從艦尾向前做不用彈射器的自由測距滑跑起飛了。
隨著噴氣式飛機的上艦,直式甲板的局限性就顯露出來了。50年代初,英國海軍上校卡梅爾提出了斜角甲板設想,經試驗後證明它有許多優點,遂成為現代航母的標準甲板樣式。
斜角甲板分為兩部分。艦前部直甲板為起飛區,後半部斜角甲板為著艦區,斜直相交處形成三角形停機區。斜式甲板的斜度以斜角甲板中線與航母首尾中線夾角來表示。
斜角甲板的優點是著艦飛機未能鉤住攔阻索時,可馬上拉起複飛而不致於與前甲板停放的飛機相撞。另外,艦載機起飛和降落可同時進行。
航母導流板
在彈射前,艦載機的噴氣發動機已經全速運轉,此時它向後噴射出高溫高速燃氣流,對它後麵的飛機和人員危害甚大。這時彈射器後方張起的擋板可使燃氣流向上偏轉,不會噴向後麵的甲板了,這些擋板就叫做“偏流板”或“燃氣導流板”。
一般來講,每個彈射器後麵有一組共3塊燃氣導流板。當單發飛機起降時張開正中一塊;當雙發飛機起降時三塊都張開。為了降低燃氣流的灼熱溫度,燃氣導流板後麵都裝有供冷卻水循環流動的格狀水管。
航母頭部的“角”
航母飛行甲板的前端有時會伸出一些角狀物。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角”都正好對準彈射器的前麵。實際上,這是航母拖索的“回收角”。
我們知道,在使用拖索式彈射方式時,拖索會從被彈射的飛機上脫落。這些拖索一般是直徑20~40毫米的鋼索,如果一次性使用未免太可惜了。於是,設計師在彈射器前方的甲板頂端裝上前伸的角狀物,“角”的前端和兩側張著網兜,拖索落在網兜中就可以再次使用了。
1964年,美國試驗成功了前輪式彈射方式,拖索開始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在美國新建造的大型航母上已經很難見到回收角了。
航母的升降機
機庫位於飛行甲板下麵,因此,飛機在機庫和飛行甲板之間的移動需要借助於升降機。早期航母的升降機一般布置在飛行甲板的中線上,稱之為“舷內升降機”。這種升降機不受風浪影響;但它既影響了飛行甲板的強度,又影響了飛機的起降。
美國在1942的完工的“埃塞克斯”號上首先采用了“舷側升降機”,它消除了上述缺點。不過也存在著易受風浪影響的不足。
權衡利弊,舷側式升降機被普遍應用於現代航母上。美國海軍從“福萊斯特”號開始一律使用舷側升降機,一般設4台,左舷1台,右舷3台。以“企業”號上的升降機為例,它是用鎂鋁合金製造的,長23.5米,寬15.9米,麵積374平方米,自重105噸。這種升降機可容納2架主翼折疊的A-7攻擊機,具有1分鍾內升降全重47.6噸的能力。
艦載機的攔阻索
在螺旋槳飛機和直式甲板航母時代,飛機著艦後必須在飛行甲板三分之二處停住,否則就會衝入前方停機區。在直式甲板航母上設有10~15道攔阻索和3~5道防衝網。而現代航母上的噴氣式艦載機降落時並不關閉發動機,情況不好可以馬上複飛,所以攔阻索大大減少。
美國海軍備有4道攔阻索,第一道設在距斜甲板尾端55米處,然後每隔14厘米設一道,由弓形彈簧張起,高出飛行甲板30~50厘米。
當艦載機降落時,尾鉤放下,其位置比起落架還低,著艦點在1、2道攔阻索之間為好,這就要求飛行員有很高的操縱技術。據美國海軍統計,白天著艦的艦載機尾鉤掛住2、3道攔阻索的合計約占62~64%,尾鉤掛住第4道索的約為18%,尾鉤掛到第1道索的約為16%。在夜間尾鉤多掛住第3、4道索。如尾鉤未掛住攔阻索,著艦機必須拉起複飛,這在白天約為5%,夜間則高達12~15%。
美國航母的MK-73型攔阻索緩衝器可使30噸重的艦載機以140節的速度著艦後滑跑91.5米停止。艦載機停下後,攔阻索自動複位,迎接下一架著艦機的到來。
艦載機的降落引導
20世紀50年代以前,航母由站在飛行甲板左端的著艦引導官雙手持旗板打信號指揮飛機著艦。但噴氣式飛機上艦以後,這種方法已不適用。
1952年,英國海軍中校格特哈特從女秘書對著鏡子搽口紅的動作中得到啟發,設計出了早期的光學助降裝置——助降鏡。它是一麵大曲率反射鏡,設在艦尾的燈光射向鏡麵再反射到空中,給飛行員提供一個光的下降坡麵(與海平麵夾角為3.5~4度),飛行員沿著這個坡麵並以飛機在鏡中的位置修正誤差,直到安全降落。
20世紀60年代,英國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菲涅爾”透鏡光學助降係統,它在原理上與助降鏡相似,也是在空中提供一個光的下滑坡麵,但這提供的信號更利於飛行員判斷方位,修正誤差。
20世紀70年代,美國海軍又研製出了全自動助降係統,它通過雷達測出飛機的實際位置,再根據航母自身的運動,由航母計算機得出飛機降落的正確位置,再在指令計算機中比較後發出誤差信號,艦載機的自動駕駛儀依據信號修正誤差,引導艦載機正確降落。
助降係統的工作原理
該係統設在航母中部左舷的一個自穩平台上,以保證其光束不受艦體左右搖擺的影響。它由4組燈光組成,主要是中央豎排的5個分段的燈箱,通過菲涅爾透鏡發出5層光束,光束與降落跑道平行,和海平麵保持一定角度,形成5層坡麵。每段光束層高在艦載機進入下滑道的入口處(距航母0.75海裏)為6.6米,正中段為橙色光束,向上、向下分別轉為黃色和紅色光束,正中段燈箱兩側有水平的綠色基準定光燈。
當艦載機高度和下滑角正確時,飛行員可以看到橙色光球正處於綠色基準燈的中央,保持此角度就可以準確下滑著艦。如飛行員看到的是黃色光球且處於綠色基準燈之上,就要降低高度;如看到紅色光球且處於綠色基準燈之下,那就要馬上升高,否則就會撞在航母尾柱端麵或降到尾後大海中。
在中央燈箱左右各豎排著一組紅色閃光燈,如果不允許艦載機著艦,它發出閃光,此時綠色基準燈和中央燈箱均關閉,告訴飛行員停止下降立即複飛,因此被稱為“複飛燈”。複飛燈上有一組綠燈,叫做切斷燈,它打開即是允許進入下滑的信號。
這些燈光由著艦引導員控製,他們在艦後部左舷LSO平台上,分工觀察著艦機的位置、起落架、襟翼、尾鉤等的情況,一麵與飛行員通話,一麵操縱燈光信號。在艦島上部左側後部設有主飛行控製室,一名飛控官監視著飛行甲板和空中的情況,對著艦機的安全進行最後把關。
在美國航母上,飛控官由老資格的中校級飛行員擔任,並配有一名少校做為助手。
艦載機的停放
航母艦載機不使用時一般存放在機庫裏,機庫位於飛行甲板的下麵,是停放和檢修艦載機的場所。數十架艦載機需要較大的地方停放,所以現代航母的機庫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艦載機在機庫中處於折疊狀態,排列緊湊有序,而且空出必要通道,以便每架飛機迅速通過升降機升到飛行甲板上去。
在氣候較好時,艦載也可以停放在飛行甲板上,用索具係好均勻布置在飛行甲板和機庫甲板的眼塊上,就不會在風浪時滑動碰撞了。
開放式和封閉式機庫
這兩種機庫實際上是指兩種構造方式。開放式機庫以機庫甲板為強力甲板,是直到二戰中期航母仍采用的機庫主要構造形式。其艦體的上甲板就是機庫甲板,而機庫和飛行甲板作為艦體的上層建築來設計。
這種構造的飛行甲板隻承受飛機載荷,不需要縱向隔壁,機庫占用艦的全寬,艦的兩側就是機庫的兩側,機庫麵積大,但防護能力差。
英國1938年完工的“皇家方舟”號航母把飛行甲板作為強力甲板,承受波浪作用於艦體的力,飛行甲板與強力縱梁牢固連接,縱隔壁從飛行甲板一直延伸到艦體下部,形成一個整體結構,把機庫包在裏麵,所以稱之為“封閉式機庫”。
後來,英國更在1941年完工的“光輝”級航母的飛行甲板上加鋪了76毫米厚的裝甲。在二戰的生死搏鬥中,這種結構的機庫經受了考驗。現已成為航母的標準機庫形式。隻有西班牙的“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仍采用開放式機庫。
航母上的運輸機
人們一般對航母上載的戰鬥機、攻擊機、預警機、反潛機等習以為常了。但是在美國航母還裝有固定翼運輸機,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這些運輸機主要用於岸艦之間及航母之間的貨物運輸。盡管大型核航母海上自持能力很強,但一艘航母出海少則數月,多則半年,它上麵的90架飛機和5000名人員難免會出現一些臨時性的緊急的問題,象人員的調換、傷員的撤離、某些零部件和物品的急需等,這時,艦載運輸機就是最方便的運輸工具了。
其它國家的航母一般是用直升機執行運輸任務的,但對於美國擁有的重型航母來說,就需要航程遠、速度快的固定翼運輸機了。現役的美國航母運輸機主要為C-2A型。該型運輸機是由E-2“鷹眼”預警機改裝而成的。
1964年E-2服役的當年,C-2也進行了首次試飛,兩年後開始批量生產,現有39架在美國海軍中服役。該機在艦上彈射起飛時最大載重量是4530公斤,陸上滑跑起飛時為6800公斤,最大飛行速度574公裏/小時,航程1930公裏。該型機在運送人員時可載運28名。
美國的艦載機聯隊
航母的巨大打擊威力要靠它所攜帶的艦載機來體現,各國航母的艦載機和它們的編成方式不盡一致,但最能體現航母實力的莫過於美國大型攻擊航母所攜帶的艦載機聯隊。美國海軍的艦載機聯機一般由8—10個中隊組成,整個聯隊約有80架飛機和2000餘名士兵,指揮官為上校聯隊長,中隊設正副中隊長各一名,中隊長為中校軍銜。
在曆史上,根據作戰使命和航母的實際情況,美國海軍艦載機聯隊曾使用過多種編成形式,如“珊瑚海航母型”、“肯尼迪航母型”、“羅斯福航母型”、“常規型”等,而70年代以後主要是三種形式。
其一為“過渡型”,它包括有9個飛行中隊:2個F-14A“雄貓”戰鬥機中隊(共20架);2個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中隊(共20架);1個A-6E“入侵者”重型攻擊機中隊(16架,含4架KA-6D加油機);1個E-2C“鷹眼”預警機中隊(共4架);1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中隊(共4架);1個S-3B“北歐海盜”反潛機中隊(共6架);1個SH-3“海王”(或SH-69F“拉姆普斯”)中隊(共8架),共78架作戰飛機。另載有C-2A運輸機等支援飛機。冷戰時期,美國海軍就是以這種艦載機聯隊與蘇聯爭霸大洋。
其二稱之為“兵力投送型”,它是在上述樣式中增加4架F/A-18戰鬥/攻擊機,其它沒有變化。
最新編成樣式被稱為“標準型”,在1997年,美軍現役的11個艦載機聯隊全部改為這種配置。計有:1個F-14“雄貓”戰鬥機中隊,14架;2個F/A-18C“大黃蜂”海軍戰鬥/攻擊機中隊,24架;1個F/A-18A“大黃蜂”海軍陸戰隊戰鬥/攻擊機中隊,12架;1個E-2C“鷹眼”預警機中隊,4架;1個EA-6B“徘徊者”電子戰飛機中隊,4架;1個S-3B“北歐海盜”反潛機中隊,8架;1個SH-60F“拉姆普斯”反潛直升機中隊,5架;總共8個飛行中隊,71架各型飛機。此外,還有2架HH-60H運輸直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