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概述(1 / 3)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它所提供的信息,對於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服務投資決策、加強經濟管理和經濟監督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實踐中也存在著會計信息不受重視、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形同虛設的問題。為了規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編製,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加強經濟管理和財務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2000年6月21日,國務院以第287號令的形式發布了《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自2001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

第一節 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的製訂背景

從1992年以來,我國在財務會計製度方麵分別進行了重大改革,相繼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以及十三個行業的財務會計製度,並自1993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些會計核算製度的改革,初步實現了我國會計核算模式從傳統計劃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轉換,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促進經濟發展,為深化財稅改革、建立規範的財政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的經濟業務不斷出現,上述會計核算製度的改革已經難以適應企業會計核算的變化和國家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因此,需要製訂《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予以規範。

一、會計法規體係的不斷健全和完善,需要製訂《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1993年以來,圍繞會計核算製度改革,我國對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會計核算製度進行了重大改革,並對會計基礎工作、會計檔案、代理記賬、在職會計人員培訓、會計證、會計電算化等問題製訂了一係列規章、製度,基本實現了會計工作的有法可依;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政府部門也根據當地會計工作實際情況,製定了地方性會計法規、規章。

例如,1994年6月,財政部發布了《代理記賬管理暫行辦法》,對不具備專職會計人員條件的小型經濟組織和應當建賬的個體工商戶的建賬問題做出了規定;1996年6月,財政部發布了《會計基礎工作規範》,對所有獨立核算單位的會計機構設置、會計人員配備、會計憑證填製、會計賬簿登記、會計報表編製、會計監督、內部管理製度建設等做出了具體規定;l998年1月,財政部印發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從製度上確定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管理體製、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檢查與考核等,使我國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工作走向了法製化軌道。與此同時,根據經濟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對會計核算製度進行了不斷的修訂和完善。

例如,根據稅製改革的內容,頒發了有關所得稅、增值稅會計處理的規定;彙率並軌後,相應補充完善了會計核算製度的有關內容;為適應企業集團加強會計管理的需要,製定了適用於所有企業的合並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為適應股份有限公司會計核算的特殊性,製訂了股份有限公司會計製度。。1999年lo月31日修訂、發布,並自2000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會計法》,明確規定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由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構成,並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編製要求、編製依據、提供對象和提供期限等作了總體要求。為配合《會計法》的實施,規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的編製和提供,作為其配套法規之一,需要製訂相應的《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

二、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需要重新定義企業財務會計報告要素管理就是決策,而決策離不開信息,尤其是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無論是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製訂經濟政策,進行宏觀調控,還是股東、銀行等投資者選擇投資對象、衡量投資風險,都離不開會計信息的指導。但是,近年來,我國企業的財務會計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編製基礎不實、資產利潤數據虛假、報告報送不及時、違法行為處理不力等問題,導致假賬泛濫,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日益嚴重。一些單位為了小團體利益,在會計數據上做文章,假賬真算,真賬假算,造成賬實不符,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以達到轉移國家資產、偷逃稅收、粉飾業績等非法目的。這一問題已經成為較普遍的社會現象。前些年巴林銀行倒閉、東南亞金融風波、阿爾巴尼亞風波、墨西哥風波等,確實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數字失真給國家的經濟生活帶來的危險,絕對不可低估,萬萬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