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意大利“聖喬治奧”級兩棲攻擊艦(1 / 3)

概述

國別:意大利

類型:兩棲攻擊艦

艦艇名稱:聖喬治奧級兩棲攻擊艦

首門坡道適合兩棲登陸,尾部塢艙長20.5米,寬7米,為載運機械化登陸艇裝設一部30噸吊車和2部40噸移動式吊車。該級第3艘的住艙增大,島式上層建築稍長,約重300噸;機械化登陸艇艇架的布置與前不同,艇架布置在艦左舷的舷台上;首部無首門,故無衝灘能力。

第兩艘為民政部門資助建造,由海軍使用,主要執行救災任務。該級艦的設計獨特,可用於兩棲作戰,反潛戰支援和執行救災任務等,廉價的通用型設計受到許多國家海軍的青睞。

基本數據

標準排水量:6687噸

滿載排水量:7665噸

主尺度:總長137米,艦寬20.5米,吃水5.3米

飛行甲板:長100米,寬20.5米

主機:兩台柴油機,16800馬力

航速:21節

續航力:7500海裏/16節,4500海裏/20節

艦員:163名(17名軍官)

運載能力:一個營400人,加30-36輛裝甲人員輸送車或30輛中型

坦克;艦尾塢艙可載3艘機械化登陸艇;上甲板載2-3

輛車輛人員登陸艇;一艘大型人員登陸艇

載機:3架SH-3D“海王”(SeaKing)或5架AB212中國海軍兩棲艦艇簡述

1949年4月23號人民海軍在江蘇泰縣白馬廟成立之時,兩棲作戰力量非常薄弱。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海軍成立了海軍步兵(海軍陸戰隊的前身),到1952年,已經組建了5個陸戰師與兩個兩棲坦克團。

朝鮮戰爭結束後,其兵力一度達到驚人的11萬。但與此對應的兩棲輸送工具的發展卻一直處於停滯狀態。

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仿製和自行研製小型登陸艦艇,由此邁出了兩棲艦艇研製的第一步。1955年,中國海軍第二船舶設計院仿蘇T4級LCM的設計,設計和製造了066型兩棲登陸艇(玉寨級)。由上海求新造船廠生產,同期一起建造的還有363甲型(也稱55型)小型登陸艇,此兩型艇產量並不高。

1964年在青島誕生了新中國第一艘自行研製的同時也是首種大量建造的登陸艇,即067型(西方稱之為玉南級),由海軍艦艇研究院708所設計,可運送1輛主戰坦克或2輛裝甲車,航速11節,067型總共造了近300艘,目前有36艘在役和200艘封存。

此後,708所以067型為基礎,研製出068/069型登陸艇(玉青級),其滿載排水量僅85噸,每艘艇可裝載150名以上全副武裝的士兵,於1962年-1972年間在上海建造了50艘左右,目前有8艘現役,30艘備役。是當時我國主要的兩棲運送力量。

1967年,708所推出擁有100噸裝載量的271型登陸艇,1974年再推出改進型271II型,通過性能驗證後隨即大量建造,與067型一同構成海軍的小型登陸艇主力。

而在中大型登陸艦方麵,1966年推出了073型中型登陸艦,但因易出故障和船體振動而未大量生產,1979年雖然推出改進的073II型(玉島級),仍因若幹缺陷而未大量建造,現有一艘現役、3艘備役。

20世紀80年代末,708研究所又在073Ⅱ的基礎上改進研製了073III,第一艘於1991年建成,1993年入役,西方稱之為玉登級。

改型艦排水量增加,且采用非平底結構,對開式首門,折疊式雙節吊橋,滿載排水量超過1800噸,一次可運載10輛主戰坦克。安裝37毫米高炮4門,還能裝122毫米火箭炮,提供對岸火力支援。

可算是一種現代化的中型登陸艦。目前隻有一艘服役。079型(玉連級)則是由271II型登陸艇放大而成,它的滿載排水量1100噸,目前共有31艘服役。079型可裝載3輛坦克和數量不詳的人員和物資,艇上共裝有兩門雙聯裝25毫米機炮和兩座BM21型火箭發射器。

20世紀80年代中國還研製了滿載排水量超過600噸,最高航速14節的非平底型074型(玉海級)登陸艦。20世紀90年代,又推出了滿載排水量約800噸,最高航速18節的074改型登陸艦。

1995年在蕪湖造船廠發現第一艘074改型登陸艦,可運載兩輛主戰坦克和25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此艦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全通直甲板和右側的島式建築,帶有濃厚的試驗性質。國外媒體估計正以每年約6艘的速度建造,目前大約有20艘服役。

1974年的西沙海戰,80年代出現的南海主權糾紛,和1988年中越的南海之戰,都要求人民海軍加強兩棲投送能力,現有的兩棲登陸艇/艦都太小,難以承擔遠程力量投送任務。因此,人民海軍開始將兩棲艦艇的建造重點轉向適應遠洋作戰的大中型兩棲登陸艦。

人民海軍大型登陸艦的設計建造任務於1975年由海軍提出,當時的設計任務書要求這種代號為072型大型登陸艦航速超過18節,裝載量450噸。

1979年,第一艘072型(玉康級)兩棲登陸艦在上海中華造船廠建成,該型艦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可操作性和適航性,總共建造了7艘(舷號從927-933),標準排水量3100噸,滿載排水量800噸,人員編製56人。能運載250名陸戰隊員和2輛主戰坦克。至1997年初期,072型已有7艘在役,至少有3艘在建造中,是人民海軍未來的兩棲艦艇主力之一。

在20世紀90年代初,最具現代化意義的072II型西方稱之為玉庭級的兩棲登陸艦出現,它與072有著大概相同的上層建築,但擁有全新設計的直升機起降甲版,而且船體更長,噸位更大,可裝載兩架直升飛機用於登陸作戰。

072II目前生產了共11艘。1992年第一艘072改出現,由上海的中華造船廠生產,頭6艘均配屬給南海艦隊。強大的運載能力與長續航力,成就了072II在中國海軍兩棲運載能力方麵無可替代的主要地位。

標準排水量3770噸,滿排4800噸,艦體尺寸130×16×3.2米,最高航速17節,續航力3000海裏/14節,人員編製120人。072II與以前的登陸艦艇上艦炮的最大區別在於,072II上使用了全自動的帶光學瞄準的76F全自動炮,而且數量減少為3座。

兩棲攻擊艦

兩棲攻擊艦——在20世紀50年代,美軍誕生了登陸戰的“垂直包圍”理論。

它要求登陸兵從登陸艦甲板登上直升機,飛越敵方防禦陣地,在其後降落並投入戰鬥。這樣可避開敵反登陸作戰的防禦重點,並加快登陸速度。兩棲攻擊艦便是在這種作戰思想指導下產生的新艦種。

1955—1960年,美國道德將7艘老式的航空母艦改裝為兩棲攻擊艦。1959年4月,美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兩棲攻擊艦“硫磺島”號,1960年9月下水,第二年8月服役。它在外形上很象直升機母艦,有從艏至艉的飛行甲板。甲板下有機庫,還有飛機升降機。

它可載12—24架不同型號的直升機,必要時還可載4架AV-8B型垂直/短距離起降戰鬥轟炸機(英國“鷂”式飛機的引進型)。“硫磺島”的滿載排水量為18000噸,可運載一個加強陸戰營(1746人)及其裝備,航速約46公裏/小時,續航能力1850公裏。

通用兩棲攻擊艦——70年代初,美國又建造了一種更先進,更大的登陸艦艇,被稱為通用兩棲攻擊艦,它實際是集塢式登陸艦,兩棲攻擊艦和運輸船於一身的大型綜合性登陸作戰艦隻,它既有飛行甲板、又有塢室,還有貨艙。

以往運送一個加強陸戰營進行登陸作戰,一般需要塢式登陸艦、兩棲攻擊艦和兩棲運輸船隻5艘,而通用兩棲攻擊艦隻需一艘就可部代替它們。世界上第一艘通用兩棲攻擊美國的“塔拉瓦”號於1971年1月動工,1973年12月下水,1976年5月服役。

它的滿載排水量3.93萬噸,航速約44.5公裏/小時,續航能力1850公裏。它可載一個加強戰營的人員及裝備,28—36架不同類型的直升機。必要時還可載AV-8B型戰鬥轟炸機,10艘不同類型的登陸艇或45輛兩棲車輛。80年代中期,美國又開始建造更大的“黃蜂”號通用兩棲攻擊艦。

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

概述

雖然作為歐洲第一海上強國的日子已經離開西班牙很久了(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組建“無敵艦隊”是在1580年),但它仍然是歐洲的一個傳統海軍強國,單看F-100級護衛艦,其設計和建造能力就可見一斑。

2008年3月10日下午6時9分,西班牙海軍曆史上最大艦船-“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在納凡蒂亞造船公司費路爾船廠緩緩下水,西班牙海軍未來旗艦橫空出世它集航空母艦和兩棲攻擊艦的特點於一身,高達2.7萬多噸的排水量足夠吸引相當的注意力,更別說澳大利亞海軍未來的“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還是以它為藍本。該艦究竟有什麼特別的呢?

20世紀90年代,西班牙已經建造了兩艘新型“加裏希亞”級兩棲船塢登陸艦,分別於1999年和2001年服役。該級艦滿載排水量13815噸,最大航速19節,可載6架“貝爾”212或4架SH-3“海王”直升機、4艘LCU/LCM登陸艇或6艘LCVP登陸艇。

按常理推斷,“加裏希亞”級的作戰能力和數量對於沒有多大海上威脅的西班牙海軍來說應該夠用了,但西海軍認為其未來的作戰區域基本是在海外,所以“加裏希亞”級的能力還有很大不足。首先,該級艦搭載的直升機數量較少,而且一次隻能同時起降兩架,垂直登陸能力有限;

其次,該級艦不能搭載登陸速度快、裝載力強的大型氣墊登陸艇,平麵登陸速度較慢,容易招致不必要的損失;

第三,艦上搭載的登陸作戰人員數量偏少,在激烈的登陸作戰中不具有兵力優勢。

再加上老舊的“荷爾南·考特斯”(L-41)和“皮紮羅”(L-42)號坦克登陸艦要退役,兩棲艦艇數量會因此縮減,因此為替代這兩艘老艦,同時彌補“加裏希亞”級的不足,西班牙海軍在2001年提出要建造噸位更大、裝載能力和作戰能力更強的兩棲艦,並稱其為戰略投送艦。

2003年9月5日,西班牙政府授權國防部向全球軍火商采購西班牙武裝部隊必需的4種裝備:24架武裝直升機、4艘S-80型潛艇、l艘戰略投送艦和212輛“皮薩羅”步兵戰車,總價值41.7687億歐元。

2003年9月10日,伊薩造船廠開始設計戰略投送艦,同年10月西海軍正式訂購1艘。2005年3月2日,由伊薩造船廠與國家工業控股公司(SEPI)民用造船廠合並籌建的納凡蒂亞造船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繼續進行新型戰略投送艦的設計。2005年5月,納凡蒂亞造船公司開始建造戰略投送艦。

2006年10月19日,該艦被命名為“胡安·卡洛斯一世”。下水後,該艦還將進行一係列的海試,預計2009年12月正式服役,2010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總體設計

“胡安·卡洛斯一世”號采用單體船型,隱身設計,融入高科技建造,單艦造價3.6億歐元,是西班牙海軍曆史上最大的戰艦,比現役“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航母(滿載排水量17190噸)還大。

該艦艦長230.8米,吃水線長205.7米,飛行甲板寬32米,吃水線寬29.5米,高32米,滿載吃水7.1米,航速21節,續航力為9000海裏/15節,標準排水量2707511噸,比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21300噸)還要大。其排水量和航速還可根據作戰模式進行改變:遂行兩棲作戰時排水量為27075噸,最大航速19.5節;充當航母遂行空中作戰時,排水量24660噸,最大航速21節。

該艦的艦麵結構與“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很相似:全通式飛行甲板,首端設置傾角為12°的滑躍式甲板;飛行甲板上設有兩部升降機,其中一部位於艦島前方(該升降機前部靠右舷設有一部大型起重機,可起吊重型裝備和大宗貨物),另一部位於飛行甲板末端中部。

此外,該艦的飛行甲板還在設計中專門予以強化,使其能夠承受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較大的重量以及起降時發動機尾噴管噴射的強大熱氣流對甲板的衝擊。

該艦由上而下分為4層:大型全通飛行甲板層、輕型車庫(2046平方米)和機庫(1000平方米)層、船塢和重型車庫層、居住層(包括艦員住艙和醫院)。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該艦艦脆設有滑躍式甲板,可起降“海鶴”攻擊機或F-35B“閃電”Ⅱ戰鬥機,為將來取代“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航母奠定了基礎。船娓和兩舷都有一定內傾斜度,有利於裝卸重型裝備。

作為一款新型艦艇,“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在隱身性能上也下了功夫,全艦上層建築各壁麵都采用內傾設計,采用封閉式桅杆,盡量減少外露物以及采用紅外抑製手段等減小雷達和紅外信號特征。

從外形上看,“胡安·卡洛斯一世”號與法國的“西北風”級一樣,顯得很肥大,這樣有利於提高穩性、增大艦內容積。這也可以看出現代兩棲艦更注重適航性、裝載能力和海上自持力,對高速性沒有做過多考慮。

動力係統

該艦采用柴-電聯合推進方式,裝1台美製LM-2500燃氣輪機和2台HOIST-720-32/40-MAN-16V柴油發電機(總功率35000馬力),推進裝置采用吊艙式電力推進裝置。這種推進裝置的交流驅動電機吊掛在艦娓底部的吊艙內,由一台變頻器供電和控製。

吊艙帶動螺旋槳,可旋轉360°,因而可在任何需要的方向上產生推力,使艦艇不再需要方向舵和側推器,而機動性也有所增加。由於驅動電機位於艦體外,因而也不需要軸和軸架,這意味著在艦娓有額外的空間。與此同時,螺旋槳還能布置得順應水流,從而獲得較高的推進效率。

由於減少了附體的阻力,推進效率可輕而易舉地提高10%。由於吊艙浸在海水中直接向外散熱,故驅動電動機不需要冷卻。此外,驅動電機易於調節,不用齒輪箱裝置傳動,可直接驅動螺旋槳,從而大大減輕了結構複雜度,提高了可靠性。

可以說,這種動力裝置具有布局靈活、維護成本低、燃油消耗少、沒有空間浪費、振動和噪音小、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但其也有一些缺陷,如平穩性不好、裝備采購成本高、發動機艙太大(關閉時必須密封)、軸承必須使用潤滑油和伺服係統等。

武器係統

該艦強調航母與兩棲戰艦的通用性,因此它幾乎沒有攻擊性武器,僅象征性地裝備了一些自衛武器,包括兩挺12.7毫米機槍,4具20毫米口徑的近防炮,一部“拉姆”Block0或“海拉姆”防空導彈係統。

應該說,“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更像是輕型航空母艦,所以艦載機才是其最重要的武器,包括MV-22“魚鷹”、AV-8B“海鶴”或未來海軍即將裝備的F-35B“閃電”Ⅱ,以及其它各型直升機。其艦載機可執行運輸、反潛、防空、反艦和對地攻擊等任務,進行垂直登陸的能力遠超“加裏希亞”級。它還可彌補“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航母的海空作戰缺口,支援西班牙海軍作戰。

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該艦計劃裝備美海軍新一代主力戰機—-MV-22“魚鷹”和F-35B“閃電”Ⅱ,這使得其戰力可與美海軍新一代“塔拉瓦”級多用途兩棲攻擊艦(LHA-6)媲美,大大提升了其現代海戰能力。

運輸能力

該艦總運輸量為6000噸。其全通飛行甲板上有6個飛機起降站位、一個搜救站位。飛行甲板的船娓部分可起降MV-22,艦脆滑躍甲板可起降AV-8B“海鶴”和F-35B“閃電”Ⅱ。

甲板上至少可同時起降4架CH-47“支努幹”重型運輸直升機或6架SH-3D“海王”、NH-90、“貝爾”212、SH-60B/LAMPSⅢ等中型直升機。艦上有航空兵部隊172人(41名軍官,60名士官,士兵71人),負責飛機起降和駕駛飛機,遂行運輸、反潛、防空、反艦和對地攻擊作戰任務。

庫位於尾部的住宿艙之上,麵積約1000平方米,可停放12架中型直升機。前方的輕型車庫設計得也很像機庫,必要時也可停放飛機。輕型車庫的麵積為2046平方米,可裝載輕型戰車或停放18架中型直升機。

這樣,機庫和輕型車庫共可停放30架中型直升機(或10架CH-47),加上甲板上停放的6架中型直升機(或4架CH-47),該艦共可搭載36架中型直升機(或14架CH-47)。

在機庫和輕型戰車庫層下為重型車庫和船塢層,它與船娓的船塢相通。

船塢長69.3米,寬16.8米,麵積約1163平方米,船娓船塢門長16.5米,高11.5米,與1艘“加利西亞”級的船塢運輸能力相當,能容納4艘LCM-lE型高速機械登陸艇或6艘LCM-8型機械登陸艇,另外還搭載有“超級貓”硬殼充氣艇。

船塢設計與重型車庫比較相像,必要時也可作為車庫使用,可增加1163平方米車庫麵積,共可停放46輛M60或“美洲豹”戰車。

在人員運輸方麵,該艦艦員編製為243人(24名軍官,49名士官,士兵170人),航空兵部隊172人,另外可搭載參謀人員103人,海軍部隊23人,陸戰隊902人,累計1443人。在執行登陸作戰時,完全可滿足部隊投送和登陸作戰的需要。

艦最下層有寬闊居住艙和一個艦載醫院。艦載醫院裝備有救護車和其它醫療裝備,包括兩間手術室,一間牙醫室,一間醫務室,一間會診室,一間治療室,一間傳染病治療室,一塊傷員選擇區,一間x射線室,一間實驗室,一間藥房和若幹病房,大大提升了西班牙海軍災難救助和人道援助能力。

電子設備

該艦裝備的信息處理係統、數據高速傳輸係統和緊急裝備啟動係統,可直接接收、處理、顯示和轉發傳感器及其它裝備的信息,能處理和提供戰術情報,綜合氣象信息,協助導航係統提供準確導航。

艦上裝備有完善的C4IRS係統,控製和管理艦載自衛武器、艦載機升空、登陸艇作戰使用等。艦載MK-23防空雷達(或AN/SPS-49(V)l雷達)用於捕捉目標,AN/SLQ-32(V)電子支援設備(甲板下)進行電子對抗。

被動無線電頻率/紅外雙模傳感器,用於製導“拉姆”防空導彈係統。利用艦載11號數據鏈作戰通信係統,可與別的艦船交換戰術情報,為艦內和艦際通信提供必要數字化管理,還可進行衛星通信和話音通信。

前景展望

“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服役後將取代兩艘從美國采購的坦克登陸艦,成為西海軍新一代艦艇編隊的核心。

該艦既可執行兩棲作戰任務,又具備海空作戰能力,還可充當西班牙陸軍運兵船,運輸陸軍及其重型裝備(含直升機),支援陸軍作戰,大大提升了與陸軍密切配合和協同作戰能力。

“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將成為除“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為40600噸,英國海軍65000噸的“未來航母”和法國59000噸的“第二艘航母”在研)外西歐最大戰艦,比英國“無敵”級輕型航母(20300噸)、“海洋”級直升機航母(21575噸)、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德國海軍MHD-150型多用途兩棲攻擊艦(15000噸,在建)、意大利“凱沃爾”級輕型航母(27000噸)都大,作戰能力更強,大大提升了西班牙海軍在歐盟成員國海軍中的地位。

該艦若改裝成航母,將取代現役“阿斯圖裏亞斯親王”號航母,成為新旗艦,其實力將超過意大利海軍,躍居歐盟第4位,稱霸地中海,角逐大西洋,成為西南歐名副其實的海上霸主,可與歐盟領袖法國和德國的海軍實力媲美。

目前納凡蒂亞造船公司正在設計“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的外銷型姊妹艦,以滿足出口需要,開拓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很可能成為中型海軍標準兩棲攻擊艦。

2007年6月20日,澳大利亞國防部宣布以“胡安·卡洛斯一世”號為原型的方案擊敗了以“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為原型的方案,贏得兩艘“堪培拉”級新一代多用途兩棲攻擊艦的研製建造合同。

此外,非洲最發達國家-南非也在謀求采購“胡安·卡洛斯一世”號的姊妹艦,打造以多用途兩棲攻擊艦為核心的未來艦隊,與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爭奪印度洋的控製權。蘇聯“海上金雕”級導彈艦。

簡介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蘇聯在沒有航母的情況下與美、英等國海軍的航母戰鬥群抗衡,戰略形勢異常嚴峻,為了打破美、英航母的空中和海上優勢,在大型戰艦的使用設計上,具有相當的針對性,出現了一批性能專職的大型導彈艦。其中1134型“Беркут金雕”級大型導彈艦係列。就是這一戰略指導下的產物。

1134型“Беркут金雕”級大型導彈艦。西方稱為:“克列斯塔Ⅰ”為反艦、防空,作戰對象是航空母艦。

1134А方案“Беркут金雕А”級大型反潛艦。西方稱:“克列斯塔Ⅱ”專職遠洋反潛,作戰對象是數量龐大彈道導彈核潛艇。

而1134Б型“Беркут金雕Б”級大型導彈艦。西方稱“Kara。卡拉”級的則側重與為航母護航。

1134型“Беркут金雕”級大型導彈艦。西方稱為:“克列斯塔Ⅰ”級的導彈巡洋艦就是在上述情況下,作為海軍反艦、防空的戰略產物登場了……!

1134方案“Беркут金雕”級大型反潛艦。西方稱:“克列斯塔I”級導彈巡洋艦。

性能

艦長:155.6米,艦寬:17米,吃水:6米,排水量:6140噸(標準)/7600噸(滿載),航速:34節(最大),14節(經濟),續航力:10500海裏/14節,艦員編製:360名

動力裝置:3台(М8Е)型燃氣輪機,功率:58839千瓦;3台(М-62)型燃氣輪機,功率8825千瓦;雙軸

艦炮:2座(АК-725)型57毫米雙聯炮,4座(АК-630)型六管30毫米艦炮

艦空導彈:2座型,西方稱:SA-N-1“Goa果阿”雙聯裝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備彈16枚。

反艦導彈:2座型,西方稱:SS-N-3“Shaddock柚子”雙聯裝反艦導彈發射裝置,每座配彈2枚。

魚雷:2具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型反艦/反潛魚雷。

反潛深彈:2座(РБУ-6000)型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備192枚(РГБ-60)型深彈;2座(РБУ-1000)型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備(РГБ-10)型深彈

艦載機:1架(Ка-25)型直升機。

“佐祖利亞海軍上將”號

1964年6月11日編入海軍艦船序列:ВМФ。

1964年7月26日在列寧格勒日丹諾夫(北方)造船廠開工,生產編號:791.

1965年10月17日下水。

1967年10月8日服役後編入北方艦隊的紅旗勳章支隊序列。

1969年12月1日——1970年6月30日做為值勤艦駐紮埃及。

1986年10月9日被改編至波羅地海艦隊紅旗勳章支隊序列。

1994年9月退役。

“符拉迪沃斯托克”號

1964年10月1日編入海軍艦船序列:ВМ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