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馨
(一)
1936年10月下旬,紅四方麵軍第三十軍、第九軍、第五軍共2.18萬名人,在陳昌浩、徐向前等同誌率領下,奉中央軍委命令,在甘肅省靖遠縣河包口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執行打通國際路線的戰略任務。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英勇奮戰4個多月,終因主客觀兩方麵的原因,造成失敗。除了400多人經過黨中央營救到達新疆,近萬名指戰員為國捐軀,逾萬名指戰員在彈盡糧絕、負傷、戰鬥中打散等情況下被俘,還有少量紅軍指戰員失散在甘、青、寧三個省。在被俘的指戰員中,由馬步芳部押送到西寧的有5600人左右,其中團以上幹部19人(包括軍級幹部兩名),女紅軍400餘人;到1937年3月底,集中在涼州的約有6000人。
(二)
中共中央對西路軍被俘和失散的同誌十分關心,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過程中,委托周恩來向國民黨當局多次提出和平解決河西戰事以及不準殺害被俘人員並遣返送回的要求。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後,這項工作具體由國民黨西安行營和第八戰區處理。黨中央派葉劍英、林伯渠同西安行營直接交涉,派謝覺哉等直接同賀耀組(甘肅省政府主席)、朱紹良(第八戰區司令長官)交涉,周恩來則在西安領導營救工作。黨中央還向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編製為四個師、十二個旅、二十四個團,每師1.5萬人,包括西路軍在內。八路軍(後改稱十八集團軍)西安辦事處、蘭州辦事處(開始叫紅軍聯絡處)成立後,都把營救和收容西路軍指戰員作為主要工作之一。從1936年冬至1937年秋,周恩來還曾派馬德涵、馬憲民、趙守鈺、吳波、張文彬、劉秉林、蔡光波、高金城、吳鴻賓等到蘭州、西寧、武威、張掖等地營救、收容被俘和流散的紅軍指戰員。下麵就我們調查所得的情況作一介紹。
(1)1937年初,周恩來準備委托和馬家軍閥有關係的愛國人士去河西了解情況並營救西路軍。得悉西安的馬德涵先生是一位正直的愛國宗教人士,同馬麒(馬步芳和馬步青之父)、馬麟(“二”馬之叔)和馬步青有一定關係(馬德涵曾給馬步青當過老師),於是就通過西安著名人士杜斌丞先生和當時在西安的地下黨員吳鴻賓與馬德涵聯係。馬德涵慨然應允去河西與馬步青交涉。隨後,周恩來幾次與馬德涵見麵,他對馬德涵說:“要緊的是要盡一切可能保全紅軍指戰員的生命。”又通過西安地下黨組織,請另一位愛國宗教人士馬憲民先生陪同馬德涵前往河西。
1937年2月,馬德涵以搞畫展為名,到達涼州經調查,馬德涵去涼州(武威)的時間是3月中旬。會見馬步青。馬德涵向馬步青介紹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情況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提出盡快放回所有被俘的紅軍人員。馬步青答應可以解決,並介紹馬德涵去甘州找韓起功(馬步芳第一〇〇師三〇〇旅旅長,該旅駐甘州)交涉。黨中央對馬德涵先生的營救工作深表感謝,事後,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曾給馬德涵送過禮物。
(2)1937年5月初,時任青海省政府主席的馬麟從麥加朝聖回到西安,同時到達的還有專程迎接馬麟的青海省政府秘書長譚克敏。周恩來曾借馬德涵的寓所宴請馬麟和譚克敏(由馬德涵出麵做東),作陪的有張文彬、吳鴻賓二同誌。席間,周恩來向馬麟、譚克敏說明了團結抗日的重要意義,指出“團結則存、分裂則亡”的道理,希望他們回青海後能阻止馬步芳對被俘紅軍的屠殺,並將被俘紅軍遣返送回八路軍,參加抗日。馬麟表示“團結對抗日有好處”,回青海後當盡力而為。
(3)1937年3月下旬,周恩來為了進一步營救押送到青海的數千名被俘紅軍,又派張文彬、劉秉琳持周恩來給趙守鈺先生的親筆信,到青海西寧找趙,希望趙做馬步芳、馬步青的工作,爭取釋放西路軍被俘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