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直澄直己現在就讀於千葉縣的私立東洋工科大學建築工學係。學校本身沒什麼知名度,卻是他的第一誌願。
“我很早就跟高中老師說,我想當建築師。老師告訴我,有很多條路可走。可以上大學讀建築係,隻要成績好,將來就能到大建築公司就業。或者不念大學,直接到建築事務所上班,積累實際經驗,拿到一級建築師的資格,將來獨立創業。重要的是,你想當什麼樣的建築師,有什麼具體的夢想。”
直己當然有夢想。
“那時我讀了榊原老師——我現在的指導教授,當時還是副教授——的著作。他專攻公共建設,主要是政府機構、醫院和福利設施等的設計。他的文章通俗易懂,連高中生的我也能明白。書中指出,現在的公共建築在設計建造時完全不考慮居住者的心理和生理,因而產生種種問題。我這才知道,我過去以為純粹隻是居住空間的建築,竟會影響裏麵的居住者或工作者的內心。這激發了我無限的興趣,我很想跟這位老師好好學習,也希望成為像他那樣的建築師。”
於是在升學指導開始前,直己直接寫信給榊原副教授,表達了他閱讀該著作後的興奮、感動,以及想跟隨他學習的願望。榊原簡潔明快地回了一封信,介紹他教的課程和主持的研究內容,直己更加感動。
“老師說我們學校的考試並不難,門檻也不高,如果我真的有意去讀,就要好好努力考上。我看了好高興。”
直己的高中成績非常優秀,升學指導老師勸他讀比東洋工科大更有名的大學,但他完全不理會。
“東大啦慶應啦早稻田啦,都是好大學,但是對我來說都沒有意義,因為榊原老師隻在東洋工科大。”直己忍不住笑出來,“其實我這種堅定信念的頑固,跟老爸一模一樣。”
這對個性相似的頑固父子,在直己升大學以前幾乎沒有發生過衝突。
“考大學以前,我們不能說感情特別好,可是也沒有爭吵過。我不會無視父親的存在,父親也不曾看我不順眼,就這樣。不過看到同學家父子相處的情況,我覺得我們家的這種情況好像很少見。”
談到和父親的關係,直己放棄“老爸”的稱呼,改稱“父親”。我指出這點後,他又笑開了。“好像小孩一樣,我一直喊我父親‘爸爸’,‘父親’或‘老爸’對我來說都是很不自然的字眼,所以現在喊起來還是覺得不好意思。”
直己即使正值叛逆期,也還是一直喜歡使用“爸爸”這個稱謂,這一點也不衝突,究竟有什麼原因呢?
直己偏著頭想了一下.他的纖細輪廓雖然像母親,但是側麵也帶有父親的影子。
“不隻是和父親,我和祖母及妹妹也幾乎沒吵過架,這是大家公認的。”
絹江和香利都證實了他的說法。不過絹江對孫子這種溫和的態度反倒有些不安,擔心他是不是為了和家人和平相處而太過壓抑自己直己也承認:“或許是有點壓抑,但現在不同啦!以前我會不自覺地壓抑自己,讓全家人和樂相處。”
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要習慣死亡太苦了。”他直戴了當地回答,“我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對我影響很大。那時我才三歲,還不明白道理,也不懂死是什麼。隻是母親突然不見了,不再回來了……後來我才慢慢懂得這就是死。”他雙臂交抱於胸前,臉帶微笑。“我女朋友是讀心理學的,她說我確實有極力避免和他人產生衝突的傾向。”
這是幼年喪母造成的精神創傷所致。
“我自己沒有記憶,可是她說,三歲時的我一定因為調皮而被母親罵過,然後母親突然消失不見,不再回家了,因此三歲的我無意識中認為:是因為我不聽母親的話,她才消失的。由於這個想法深藏在心裏,直到現在我也不願意和別人產生衝突。我會認為,一旦衝突,那個人就會消失,不再回來。”
好像是這樣吧——他笑一笑。
“我和家人不曾有過重大爭吵或嚴重衝突。正因如此,為了上大學一事,我和父親意見不同時,起初並不覺得這是爭吵。這主要也是因為我完全不知道父子吵架的方法,所以即使處在爭吵狀態、與父親嚴重對立了,我也完全沒察覺。”
崔直澄堅持直己該去念升學指導老師推薦的名牌大學。
“他生氣地說:‘你為什麼要白白糟踢這個難得的機會!東洋工科大聽都沒聽過,又是私立的,有特地去讀的價值嗎?’他一直吼著去東大、去東大,我那時真的很驚訝。”
他說其實很不想回憶那一段經曆。
“父子倆第一次發生正麵衝突,雙方都不知道該怎麼拿捏分寸。老爸對我說了一些重話,我也重重地反擊。有那樣的言語衝突,如果不是父子,恐怕不會再言歸於好了。”
他說感覺好像被父親背叛了。
“‘傻瓜!要念大學就念東大,東大最好,東洋工科大是垃圾!”我沒想到父親竟然有那種想法。前麵我不是說過,從小我就很尊敬他嗎,這不是客套話,因為他辛勤工作養育我們兄妹、贍養祖母。可是他要我去讀名校,說不去的就是傻瓜時,我感到這種說法的背後,不正顯示出他不認為自己的人生有什麼價值嗎?沒有學曆,沒受教育,隻是普通的司機。”
他最驚訝的是這點,因而感到很泄氣。
“我就逼問他:‘那爸爸的人生算什麼?爸爸沒有什麼值得自豪嗎?’他又氣得罵我,說現在不是在談他,是談我!我隻覺得父親是在逃避我的質問。”
絹江慌得想來勸解,直澄也對她大吼大叫。
“現在想起來,我和老爸都因為這次衝突有點失常。你一言我一句的,爭吵不斷白熱化,許多無心的話也衝口而出,隻是當時的我都沒察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