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瓜分中國夢想的破滅(1)(1 / 3)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是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6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聯軍大舉進犯我國,侵占我國天津、北京、直隸、山西等地,以及沙俄霸占我國東北三省的一次大規模帝國主義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遭到了我國人民自發的群眾武裝——義和團的殊死抵抗,清政府的部分主戰派將領也率兵進行了頑強的抗擊。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朝統治階級,為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既懼怕帝國主義的入侵,更仇視義和團運動,因此對八國聯軍的入侵,是戰,還是和,始則舉棋不定,首鼠兩端,當戰火危及京都特別是她的封建專製統治時,慈禧才被迫“宣戰”,但仍舊意在利用義和團抵禦洋人,借洋人之手撲滅義和團運動,其間清軍並未全麵投入戰鬥,因而戰爭的準備並不充分,戰役和戰鬥並沒有大規模地展開,於是八國聯軍得以長驅直入。聯軍攻陷京都時,慈禧太後、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逃往西安,命主和派的奕劻和李鴻章留守京都為全權大臣乞和,最後清政府全盤接受帝國主義的苛刻條件,於1901年9月7日簽訂了屈辱的《辛醜條約》,使我國蒙受了巨大損失。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分駐京、津等地外,其餘撤兵回國。

聯軍侵華背景

八國聯軍侵華是有其曆史背景的。19世紀中葉的世界格局是,一方麵歐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致使他們不斷向外擴張勢力,另一方麵清政府的腐敗和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麵大大落後於西方,使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有隙可乘。

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放口岸,帝國主義從中得到了巨大利益,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1856年至1860年又爆發了英法聯軍的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其間俄、美帝國主義也積極參與英法聯軍侵華。1858年清政府在第一次大沽口戰役中失利,被迫與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1860年英法聯軍進占天津,侵入北京,劫掠無數珍寶,火燒圓明園,鹹豐帝逃至熱河,清政府又被迫簽訂了《北京條約》,再次割地、賠款,開放口岸,喪權辱國,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張了在中國的勢力。

帝國主義列強貪婪的侵華胃口越來越大,1884~1885年又爆發了法國侵華的中法戰爭。1883年法帝國主義在侵入越南之後,緊接著向中國守軍發動進攻,挑起戰火。戰爭初期清軍連連失利,1884年5月清政府與法國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8月法軍艦隊進攻台灣。1885年法軍又進犯廣西邊境,清朝愛國將領馮子材在鎮南關和諒山大敗法軍,劉永福也在臨洮重創法軍,引起法國政局動蕩。但腐敗的清政府還是授意主和派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簽訂了屈辱的《中法條約》。1884年又爆發了中日甲午海戰,該年7月日本趁朝鮮東學黨起義,出兵侵占朝鮮,爾後向中國海軍發起突然襲擊,8月1日正式宣戰,9月中國在於壤戰役和黃海戰役中受挫,10月日軍入侵東北,11月攻占大連、旅順等地,1885年2月攻占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盡管北洋艦隊官兵在海戰中英勇作戰,視死如歸,但由於清廷的腐敗和戰艦、武器裝備的落後,導致最終慘敗,李鴻章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再次得逞。這一次又一次帝國主義侵華,一次又一次簽訂屈辱和約,為八國聯軍侵華準備了條件,終於在1900年爆發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

提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不能不從戰爭前爆發的義和團運動談起。義和團是參戰一方重要的軍事力量。義和團本名義和拳,原是清朝民間的群眾組織“私會”,稱之為“義和”,源出於白蓮教和八卦教,是離卦教的一個支流。據勞乃宣《義和拳教門源流考》說,因“其教以練習拳棒為由,托言神靈附體,講道教拳,詭稱念誦咒語,能禦槍炮”,所以稱之為“義和拳”,由此也可知它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該教名最早見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的“上諭”中,它與當時的民間組織“順刀會”、“虎尾鞭”等會黨活動於江南穎川、亳州、徐州和江北河南、山東一帶。義和拳曾參加過八卦教首領李文成領導的反清起義,奉行“反清複明”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