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傳”畢竟是寫陳年舊事。因為那些事時過境遷,年代久遠;因為我年事已高,記憶力衰退,丟三落四、掛一漏萬是難免的;個別時間地點也可能記憶有誤。但總體說來,我的記敘絕對真實。不便說的,我加以回避,但絕不講假話。我本來就是個胸無城府的坦蕩之人,在“自傳”中我要高揚真實的旗幟,呈現出一個真我、一個有優點也有缺點、有奉獻也有過錯的我。我特別注意把自己所認識到的缺點和錯誤盡情袒露,自覺反省,以便後人引以為戒。
因為“自傳”寫作時斷時續,時間拉得較長,寫前麵不知道後麵會寫些什麼,寫後麵忘了前麵寫了些什麼,因此內容和用詞遣句可能有重複之處。再則年邁腦衰,記憶庫中的清詞麗句已悄悄離我而去,“自傳”也許存在語言乏味的缺陷。“自傳”還可能有不夠精練、記流水賬的毛病。我已意識到,但不想大改。我用了那麼多不眠之夜,把許多被曆史掩埋得無影無蹤的往事從記憶深處挖掘出來,就不願勞而無功,把它們再埋進忘卻之墳中去,我要留住記憶,留住感恩。
本書除了收入新近寫作的自傳《生命印記》外,還編入了我退休後所寫的部分散文隨筆。我這人很迂,腦子少根筋,求學時一心讀書,執教時一心教書,從未想過寫寫散文什麼的,退休後才“八十歲學吹鼓手”,為時晚矣!文采不再,神思已邈,能寫出什麼美文來?!但這些或許貽笑大方的文字對我個人來說仍有著某種意義。這些文字完全不同於客觀評析作家作品的學術論文,它們是人生的記錄、心靈的傾訴、生命的感悟、感情的釋放;它們是我與親朋師友、故鄉母校、湖光山色真誠交流的載體。因而,敝帚自珍。
本書還收入了幾篇具有一定開拓性的學術研究文章。所謂“開拓性”,即言前人所未言,八篇論文大多是首評文字,這也正是我把它們選進本書的主要原因。不管它們的觀點是否過時,評析是否膚淺,我都未予改動。敬請讀者指教。
本書既然帶有人生小結意義,所以我以“附錄”形式收入自己已發表或出版的書文目錄,表明我在教學之餘和退休之後盡可能做點研究,寫點東西,沒有過於偷懶。遺憾的是,由於主客觀諸多原因,我做得還不夠多,寫得還不夠好。
我的終生職業是教書,服務對象是學生,我把一腔心血獻給了他們,我十分熱愛我的學生,所以在“附錄”中收入幾篇研究生、本科生、幹訓班學生的文章。他們深愛老師,文中多有溢美之詞,我愧不敢當,刪掉了一些,但基本保持原貌,一則表示我對他們的尊重,二則可讓讀者從中看到一種沒有銅臭味和勢利心的師生情,這是一種人間的至情,當今這種感情幾乎成了一種奢侈品,值得我們格外珍惜!
此書得以問世,全靠許多友好人士的鼎力襄助。這裏,我要感謝湖南人民出版社給了我一次展示生命印記的機會,感謝我的學生龔曙光同誌、吳智勇同誌和南開校友許久文同誌在出版中給予我的大力支持,感謝與我有著師生之誼的劉夫生同誌為我題寫書名,感謝我的摯友卓如同誌為我寫“序”,感謝我的學生何鵠誌同誌為我設計封麵和翻拍照片,感謝我的研究生易瑛同誌為書稿的打印和校對操心費力,感謝我的學生伍雲姬、李子慧、易瑛、何鵠誌、李耀武等同誌為我撰寫從學生角度看老師的詩文。這些同誌的深情厚誼讓我倍感人間溫暖。謝謝你們!
作者
2008年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