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重點掌握】啤酒的定義;啤酒的分類方法;啤酒生產的原輔材料;常見啤酒產品的種類。
【一般掌握】中國啤酒工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啤酒的主要化學成分;啤酒生產工藝過程。
【了解】啤酒生產的起源;啤酒的營養及保健功能;成品啤酒的性能特點及包裝形式。
啤酒是以麥芽(大麥芽或小麥芽)為主要原料,以大米或其他穀物為輔助原料,經麥汁的製備,加酒花煮沸,並經酵母發酵釀製而成的,含有CO2、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酒。啤酒是世界上產量最大、酒精含量最低、營養非常豐富的酒種。
一、啤酒的起源
啤酒釀造具有悠久的曆史,據考古發現,啤酒起源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今伊拉克境內),是當時生活在那裏的蘇美爾人最先把啤酒帶給人類的。藏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一塊石雕上刻有蘇美爾人釀製啤酒的場麵,距今已有5000年。專家們推斷,啤酒的生產大約有9000年的曆史。
公元前3000年前後,隨著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的貿易往來,位於尼羅河下遊的古埃及人也學會了啤酒釀造技術。建於公元前2300年前後的金字塔內墓室石壁上,雕刻著一幅古埃及人釀造啤酒的圖畫,形象地描繪了啤酒釀造的全過程。
大約公元前48年以後,啤酒釀造技術從埃及傳到了歐洲,並得以快速發展。當時的日耳曼人和克爾特人對歐洲啤酒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經過歐洲人不斷地改進和發展,使啤酒成為一種清新爽口的飲料,並傳播到世界各地。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們互相保守秘密,啤酒生產發展緩慢,生產原料十分複雜,直到公元8世紀前後,德國人把大麥和啤酒花固定為啤酒釀造原料,啤酒釀造技術才實現了重大突破。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如18世紀初勒沃米發明溫度計,1830年發現酶對大麥發芽的作用,1865年法國巴斯德滅菌方法的創立,1866年發電機問世,1870年冷凍機的應用,1878年丹麥科學家漢森對啤酒酵母的純粹培養和分類研究,19世紀中葉加熱方法和蒸汽機的改進等,使啤酒釀造逐步進入工業化。
我國是世界上用糧食原料釀酒曆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當時人們就已經能夠釀造“醴酒”了,其所用原料、發酵方法、釀造時間與世界公認的蘇爾美人所釀啤酒非常相似,隻不過這種“醴酒”糖分較高、酒精含量低、口味太淡、不利貯存、容易變酸變質,由此可見中國也是啤酒的一個重要發源地。
二、中國啤酒工業的發展簡史
中國的啤酒屬於舶來品,我國市場消費的啤酒是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而進入的。中國啤酒工業的發展經曆了四個階段:創立時期、整頓發展時期、高速發展時期、整合發展時期。
創立時期(1900—1949年):在中國建立最早的啤酒廠是1900年由俄國技師在哈爾濱八王子建立的第一家作坊式啤酒廠——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前身),年產啤酒僅300t;1903年,英、德資本家合資在青島開辦了英德釀酒有限公司(青島啤酒有限公司前身);1904年,哈爾濱出現了第一家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1912年,捷克人在上海開辦了斯堪的納維亞啤酒廠(上海啤酒廠前身);1914年,中國人在北京建立了雙合盛啤酒廠(北京啤酒廠前身);1920年,在山東煙台建立了膠東醴泉啤酒工廠(煙台啤酒廠前身);1934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前身);1935年,日本又在沈陽建廠(沈陽華潤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前身);1941年在北京又建立了北京啤酒廠。至1949年,我國啤酒工業屬於萌芽時期,啤酒工廠共13家,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區,規模非常小,原料依賴進口,生產技術完全掌握在外國專家手中,發展速度極其緩慢,啤酒總產量隻有7000t/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