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的]
1.熟悉我國皮革工業的發展簡史,了解皮革工業的發展及其趨勢,全麵、係統地了解皮革工業。
2.理解掌握皮革商品學的基本概念。
3.了解本課程的任務、研究對象和學習方法。
一、皮革工業發展簡史
我國製革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幾千年。近些年考古的新發現,又不斷地刷新我國皮革製造的曆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皮革製造的曆史,幾乎是與人類文明同步發展的。一部皮革發展史,就是一部文明發展史。
據記載,幾千年前的先民們為了生存,他們攻擊並製服其他動物,然後“食其肉,寢其皮”。據說,最初人類隻是本能地將動物毛皮披在身上以禦寒,或者將生皮搭成帳篷以遮風擋雨。骨針問世後,人類慢慢學會了縫製,使毛皮穿在身上更為合體、貼身和美觀。從曆史上看,皮裝才是人類服裝的發端,而皮革則是最早的服裝材料,是人類服裝材料史上最早被掌握並熟練使用的服用原料。可以推測,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毛皮是人類最好的、也可能是唯一的服用材料。
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皮革的民族之一。在皮革的製作與使用方麵,從目前可以找到的史料和出土文物來看,舊石器時代的周口店山頂洞人、山西朔縣峙峪人和河北陽原虎頭梁人,在當時就已經能夠縫製皮衣了。
商周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製革(熟皮)的方法,可將獸皮製成柔軟的裘服,還可以依據社會等級做成不同的花色和款式,這在當時可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封建製度的逐漸強化,皮裝特別是加工精細的高檔皮裝逐漸成為貴族的專用品。另一方麵,隨著紡織業的興起和逐漸發展,纖維織物製成的服飾則成為大多數普通人的主流服裝。 據考證,周代禮服製度中對裘服的穿著是根據皮質和顏色來劃分等級的。天子的大裘用黑羔皮製成,與冕和上衣同色。一般裘服中狐裘最貴重,其中天子穿狐白裘,是狐中最珍貴者。狐青裘、狐黃裘分別為諸侯、大夫和士所穿。天子狐裘和羔裘不用袖飾,而臣下的狐裘、鹿裘都用不同獸皮作袖飾。裘服外一般都有罩衣,稱“裼衣”,如“君衣狐白裘,錦衣裼之(《禮記·玉藻》)。”裼衣為保護裘皮之用,與毛色大體一致,裼衣外則為朝服或上衣。而一般庶民則隻能穿犬羊裘,不加裼衣。
到了戰國時期,我國的手工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禹貢》一書介紹了冀州“島夷皮服”。 這裏的“島夷”,概指東北一帶的夷人,但《禹貢》又稱其在冀州之境,似當今之河北東北部。另據《考工記》記載,當時人們製作皮革製品,一般是先把皮革椎擊堅硬,刮去皮革裏麵的不潔物,然後裁割並鑽小孔加以縫製。縫的線要藏在皮革裏,使之不易被損壞;皮革稍加清洗,使成茶白色,再塗上油脂,使其柔軟。在戰國時期,皮革加工僅屬於小手工業,皮革工同車工、陶工、冶金工、木工等一起被稱為“百工”。當時,趙都邯鄲是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煉鐵、建築、煮鹽、製革、革製品以及製陶業等都較為發達。
戰國以後的曆朝曆代,製革及革製品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隨著生產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皮革及其製品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也迅速提高。手工部門的全麵擴大及生產技術的進步,不斷推動著皮革商品經濟走向繁榮。
到了清朝時期,應該說皮革及其製品業也日趨繁榮了。在廣大的北方地區,皮毛業的發展特別引人注目:“辛集一區,素號商埠,皮毛二行,南北交易,遠至數千裏。”今河北省棗強縣,素有“皮裘之鄉”之稱,其大營被稱為“裘都”,該處所出之皮稱為“營皮”,在當時就已有相當的知名度。邢台在鴉片戰爭後逐漸發展成為皮毛集散地之一。光緒十一年(1885年),德國洋行來邢台購買皮貨運往歐美銷售取得成功,吸引了其他洋行前來,促進了邢台皮毛業的發展。據稱,當時每年的交易額達到1200多萬兩白銀。宣化、張家口等地也存在一定規模的皮革業。宣化所製皮毛最初主要供應本地使用。據記載,該地的毛皮於光緒八年(1882年)開始外銷上海,光緒十七年(1891年)開始銷往天津。光緒十九年(1893年)後銷路逐漸擴展,皮毛行由原來不足10家猛增到20多家,到1915年則增加到50多家。
一般認為,我國皮革工業的發端,應是始於19世紀末。1898年,吳懋鼎在天津創辦北洋硝皮廠。不久,上海、武漢、成都等一批城市也都紛紛創建一些製革廠。據記載,這些早期創辦的製革廠,多數工廠因種種原因而夭折,所剩製革企業主要有:中日合辦的江南製革廠(上海,中日合辦)、中華製革廠(上海,中日合辦)、裕津製革廠(天津,中日合辦)、北平善成皮革廠、天勝製革廠(漢口)、雲南製革廠(昆明)、晉一製革廠(山西太原)、羊城製革公司(廣州)等。據1920年政府工商部統計,全國新式製革廠共有31家。以各省擁有的工廠數量排名,江蘇位列第一,河北(包括天津)為第二。這一時期,製革所用的主要原料有黃牛皮、水牛皮、山羊皮、馬皮、騾皮、驢皮等。加工製作的皮具有皮箱、皮包、皮夾、皮鞋、皮帶,以及各種軍用和民用的皮件。各製革廠的產品多銷往大中城市,甘肅、貴州、西康、青海、寧夏、綏遠等省份輸出原料,再輸入成品。河北也是產皮區,每年皮製品除滿足自身需求外,還銷往山西、河南和西北地區。廣東是皮製品的需求大省,主要靠香港的供應來滿足。
近代的中國國弱民窮,百業凋敝,外國資本占盡不平等條約之利而大量湧入,紛紛在國內設立工廠,從事生產和銷售,皮革及其製品業也不例外。上海、天津是近代中國的通商大埠,也是製革薈萃之地,據統計,上海有洋商製革公司5家,例如,中華皮革廠,初為華商所辦,後為日商控製;江南皮革廠,初為中日合辦,後歸並日商;上海皮革廠,為意商所辦;大利皮革廠,也為意商所辦;宮崎製革廠,為日商所辦。這幾家外商製革廠實力雄厚,遠非華商企業所能及。
早在晚清同治年間,中國的生皮就已開始出口,到了20世紀20年代,每年出口約在15萬公擔以上,流向基本上都是西方發達國家。西方發達國家均在華設有采購機構,這些機構操控著中國的生皮出口,其手段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比較而言,當時的華商組織較為鬆散無力,更缺少團結精神,在外資麵前屢屢敗退。成革的出口量甚少,每年輸出為2000~3000公擔,反映了我國成革製造能力的不足。成革的出口同樣也被外國人所操控。
外商皮革廠操縱中國市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一大特點。我們知道,皮革及其製品是人們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同時也是十分重要的軍用品。中國軍隊數量龐大,每年的皮革消耗非常可觀。據1936年民國政府的調查,全年總消耗量的數值為7186400元,全年總生產量的數值為4386000元,全年生產總值為消耗量的60%,其餘40%為舶來品。而且,國人使用的皮革製品,除生皮外,加工過程中采用的顏料、輔料等也都是進口的外國貨。就全國範圍而言,華商的工廠雖然數量上超過外資,但是生產規模小,設備簡陋,在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上均無法與外商抗衡。
1937年,日本悍然發動全麵侵華戰爭,那時,淪為敵陷區的皮革企業或毀於戰火,或落入敵手。遷往腹地的皮革廠僅有上海的8家,軍工皮革廠10餘家。由於日本侵略,中國皮革業的生產能力受到重創。以成革為例,其抗戰期間的產能僅相當於戰前的30%。抗戰期間,內地西北、西南省份的皮革業迅速發展起來,四川省成為皮革製造業產能最大的省份,抗戰前四川就是生皮輸出大省,華東地區皮革廠的遷入壯大了本地皮革的製造能力。雲南、廣西、陝西和甘肅等省的皮革業都呈現出興旺景象。盡管如此,內地的皮革業還是存在著資本量小,規模小,產品質量粗糙等不足。日軍占領緬甸以後,中國的進出口遭到封堵,原材料供應不上,特別是依賴進口的化學原料斷貨,致使許多廠家難以達到設計生產能力。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和關懷皮革工業的發展,經過近60年的艱苦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不斷發展,我國皮革工業徹底改變了過去的落後麵貌,發展成為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完整的產業部門,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皮革大國。
概括地說,我國皮革工業的現代發展經曆了“二次飛躍”:
我國皮革工業的第一次飛躍發生在自我發展之初的建設時期(1949—1978年),在這一時期,皮革工業的發展,經曆了私營、社會主義改造等階段,整體來看,其發展速度較為緩慢,產品品種單一、產品質量低劣以及技術水平不高。
第二次飛躍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後(1979—2000年),這一時期是我國皮革工業快速發展時期。在此期間,我國皮革工業已經形成了從生產、經營、科研到人才培養的完整體係,大大地提高了行業的綜合素質,同時,完成了行業調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業績。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皮革及其製品的產量不斷增長據統計,1997年與1990年相比,主要產品的產量有大幅度增長,成品革增長94%,皮鞋增長464%,皮衣增長443%。我國皮鞋年產量約24億雙,占世界皮鞋總量的40%,居世界第一位;皮革產量也居世界第一位;我國豬皮、羊皮資源豐富,年產量分別為1億張和800萬張,居世界第一位。
(2)皮革工業的出口創彙不斷增加海關總署的統計資料表明,皮革工業出口創彙不斷增長:1990年19億美元,1991年23.4億美元,1992年47億美元,到1999年達到了99.5億美元,2000年,出口創彙達到104億美元,2004年達到273億美元,到2009年,出口創彙已達到402.3億美元,創我國皮革出口創彙最高紀錄。皮革工業的出口創彙在輕工行業中居第一位,按單項產品計,皮革及製品的出口創彙居全國各行業的第4位。
(3)我國皮革行業是由製革、製鞋、皮具、皮革服裝、毛皮及製品等主體行業以及皮革機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以及鞋用材料等配套行業所構成的一個具有顯著特色的行業,該行業具有產業鏈完整、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整體優勢,具有強勁的發展潛力和誘人的發展前景。2009年,皮革行業規模以上企業輕革(豬牛羊革)產量為6.9億m2(不含剖層革),折合標皮2億張,占世界皮革總產量的2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皮鞋產量達到35.5億雙,皮革服裝5612萬件,毛皮服裝250萬件,天然皮革包袋產量7.9億件,均居世界首位。更為令人欣喜的是,我國大部分皮革及其製品的產品質量和檔次已處於國際中檔以上水平。經受了世界金融危機考驗的中國皮革行業,正在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相信在不太長的時期內,中國一定會成為世界皮革工業強國。
(4)高等皮革教育體係和技術創新體係已經建成,為行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撐。 四川大學、陝西科技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齊齊哈爾大學、嘉興學院、湖南科技職業學院6所高等院校設置了皮革化學與工程專業的學係和專業。截至目前,我國皮革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的單位主要包括: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江南大學、天津科技大學、陝西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鄭州大學和山東輕工業學院。設有皮革化學與工程博士點的高校主要有:四川大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江南大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天津科技大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陝西科技大學(皮革化學與工程博士點)。其中,四川大學是我國皮革化學與工程學科的發源地,四川大學生物質與皮革工程係素有“小清華”之稱。經考證,四川大學的皮革專業源於燕京大學製革學係,該係始建於1921年,迄今已有90年曆史。經曆了90年的風風雨雨和不斷創新發展的四川大學生物質與皮革工程係,如今擁有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7名教授、12名博導,可謂人才濟濟;擁有全國皮革化學與工程學科唯一的博士後流動站;擁有行業唯一的製革清潔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四川大學的皮革學科還是國家“211工程”建設重點學科和“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學科。江蘇、北京、上海、成都等省市的二輕職工大學都開設了製革專業,有5所中等專業學校也設置了皮革專業。幾十年來,我國的高等及中等專業學校,為行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成為行業的科技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