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戰突然爆發的經過
1939年4月1日,全世界報紙刊登了這則消息:內維爾·張伯倫的內閣已改變坐山觀虎鬥的綏靖政策,向波蘭提出保證,英國決心抵擋德國對波蘭的任何威脅,以確保歐洲和平。
9月1日,希特勒卻出兵越過波蘭邊境。時隔兩天,在要求希特勒撤軍無效之後,英法兩國參戰。又一次歐洲戰爭爆發了,並進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
西方同盟國參戰,有雙重目的。眼前的目的是,履行維護波蘭獨立的諾言。最終的目的是,消除對其本身的潛在威脅,從而保障安全。結果,兩個目的都沒有達到。非但沒有能夠防止波蘭遭到先被征服、後被德俄兩國瓜分的命運,並且經過六年戰爭,盡管表麵上得勝了,也不得不默認俄國對波蘭的統治,而對並肩作戰的波蘭作出的保證卻棄之不顧。
與此同時,西方同盟國為摧毀希特勒德國而傾盡全力,結果,經此一戰,歐洲破敗不堪,元氣大傷,以致麵臨一個更大的新威脅時,抵抗力大為減弱。英國同歐洲鄰邦一樣,都成了美國的可憐附庸。
上述種種都是勝利之下的鐵一般事實。當初,俄美兩國的巨大力量投到反對德國一邊之後,正是滿懷希望地追求這一勝利的,也是異常痛苦地取得這一勝利的。雖然勝利了,但也粉碎了公眾一直認為“勝利”就是和平的幻想。雖然勝利了,但也證實了過去經驗中所得出的鑒戒:勝利無非是“沙漠裏的海市蜃樓”——用現代武器和無數方法進行長期戰爭而產生的沙漠。
在論述戰爭的起因之前,先估計一下戰爭的結果,也不無價值。認識到戰爭的後果,就可以比較實事求是地研究戰爭的來由。如果認為戰爭所以爆發、所以波及全球是純粹出於希特勒的侵略,那足以達到紐倫堡審判的目的。可是,這樣解釋未免過於簡單、過於膚淺。
希特勒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是又一次世界大戰。他的人民,特別是他的將領,對諸如此類的冒險都深懷恐懼,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曆在他們心裏留下了創傷。著重指出這些基本事實,既不是為希特勒也不是為許多熱心仿效希特勒的德國人掩飾其侵略本性。盡管希特勒肆無忌憚,但是,長時期來,他在追求目標時還是小心從事的。無論采取什麼步驟,如果可能引起大戰的話,德國將領更是百般謹慎,憂心忡忡。
戰後,德國檔案大都繳獲,因而可供研究之用。這些檔案都明明道出,當時對德國能否進行一場大戰是感到異乎尋常的惶恐和懷疑。
1936年,希特勒提出重占來因蘭非軍事區時,他的將領對他的決定感到驚慌,也唯恐這會引起法國的回擊。由於他們的抗議,最初如同“草偃知風向”,隻是派出幾支象征性的部隊。在西班牙內戰時,他想出兵援助佛朗哥,他們擔心這一行動要帶來種種風險,又提出抗議,他就又同意限製對佛朗哥的援助。但是,1938年3月向奧地利進軍時,他卻不顧他們的憂慮了。
不久以後,希特勒透露了心事,他想強迫捷克斯洛伐克歸還蘇台德區,總參謀長貝克就起草了一份備忘錄,力陳希特勒的侵略擴張計劃勢必引起一場世界浩劫,並導致德國覆滅。他在一次高級將領會議上宣讀了這份備忘錄,而且在他們一致同意下,遞交了希特勒。由於希特勒絲毫也沒有表示要改變政策,總參謀長辭了職。希特勒向其他將領保證,英法兩國決不會為捷克斯洛伐克而戰,但是,德國將領根本沒有消除疑慮,因此,他們暗中策劃武裝暴動,準備逮捕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首腦,以免冒戰爭風險。
可是,後來德國將領的反抗計劃卻落空了,因為張伯倫答應希特勒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割讓領土的要求,並和法國沆瀣一氣,同意在這個不幸自家被剝奪領土和防務時袖手旁觀。
在張伯倫看來,慕尼黑協定正是“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在希特勒看來,慕尼黑協定不但是他對國外敵人,而且是他對手下將領進一步取得的更大勝利。他一次次未經非難、不用流血而取得的成功,再三再四證明他們的警告是毫無道理的,這以後,他們自然喪失了信心,也失去了影響。希特勒本人自然也目空一世地深信,不難繼續取得一係列成功。即使他最後終於明白進一步冒險可能引起戰爭,他也認為那無非是一場規模不大的戰爭,也是一場時間不長的戰爭。他的片刻疑慮,終因接連取得令人陶醉的成果而拋之九霄雲外。
如果希特勒確實打算發動一場包括對付英國在內的全麵戰爭,他就會盡力建立一支能與英國製海權相抗衡的海軍。但是,事實上,他建立的海軍甚至連1935年英德海軍條約所具體規定的有限規模都沒有達到。他不斷向海軍將領保證,他們不可全信德國會同英國冒險作戰。在慕尼黑協定簽訂之後,他告訴他們說,至少在今後六年內,他們不必認為要同英國打仗。甚至到1939年夏季,遲至8月22日,他還一再重複這類保證,盡管他是越來越少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