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肉品科學與技術主要研究內容(1 / 1)

“肉品科學與技術”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專業課,是以屠畜禽胴體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肉類科學為理論基礎,綜合有關學科知識,研究肉類基本特性、加工貯藏特性、肉製品加工工藝技術、產品質量特性變化規律的一門交叉學科。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餐桌上食肉量的多少、肉製品質量的高低,直接反映消費者的生活水平以及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

從廣義上講,肉是指可食用的動物組織的總稱,包括肉屍、頭、血、蹄和內髒部分。而在肉品工業生產中,從商品學觀點出發研究其加工利用價值,把肉理解為胴體,即家畜屠宰後除去血液、頭、蹄、內髒後的肉屍,即俗稱的白條肉,它包括肌肉組織、脂肪組織、結締組織和骨組織。狹義地講,肉主要是指肌肉組織、脂肪組織以及附著於其中的結締組織、微量的神經和血管。作為整體的肉可分為紅肉(Red meat)、白肉(White meat)、海洋肉類等三類:紅肉包括牛肉(Beef、Veal)、豬肉(Pork)、羊肉(Lamb、Mutton)、馬肉(Horse)、水牛肉(Water buffalo)、小羚羊肉(Eland);白肉主要是指家禽及兔肉,如雞肉(Chickens)、鵝肉(Goose)、鴨肉(Ducks)、火雞肉(Turkey);海洋肉類包括魚肉、蝦、蛤及蟹類等。

以肉為原料,運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配以適當的輔料和添加劑,經過加工工藝過程處理後,得到的產品即為肉製品。從原料肉到肉製品這一加工過程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包括:殺滅原料肉中微生物,以保證食用的安全性;破壞或抑製酶類的活力,以延長製品的貯存期;改善風味、改進組織結構,以提高製品的色、香、味;增加營養成分、彌補原料肉某些營養缺陷,以提高製品的營養價值;由於進行了加工,使原料肉成為可直接食用的方便食品,以促進消費,增加生產;綜合利用畜、禽副產品、減少環境汙染,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肉品科學與技術這門課程主要包括兩個大方麵的研究內容,一是肉品加工的基本理論(即Meat Science),二是肉製品加工技術(即Meat Technology)。具體研究的內容有:

(1)肉用畜、禽的選購;

(2)畜、禽的屠宰加工;

(3)肉的組織結構、化學成分及理化性質;

(4)屠宰後肉的生物化學變化;

(5)肉的貯藏保鮮;

(6)肉的分級與分割利用;

(7)肉製品加工輔助材料;

(8)肉製品加工廠的建立及常用設備;

(9)肉製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0)各類肉製品的加工工藝;

(11)肉及肉製品的衛生標準及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