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陶都景德鎮,四大米市之一九江,“藥不到樟樹不靈”的藥都樟樹港,還有近代南方最大煤礦的萍鄉——明清以來,江西都是中國經濟大省之一,米糧輸出及稅賦數額,長期位居全國前列。隨著明末清初“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世稱“江右幫”的江西商幫,成為西部開發的主力軍,足跡遍及湖湘與川渝,漢口、長沙、重慶乃至成都等重鎮,都成為他們活躍擴張的地盤,類似商人會館的江西萬壽宮,至今仍有不少留存下來。
贛商中最知名的,當數明清建築業百年世家“樣式雷”家族,他們包攬了北京故宮、頤和園、圓明園等重要皇家建築的設計、施工,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傳奇;還有近代金融業巨子聚興誠楊家,他們創設的聚興誠銀行,與陳光甫的上海商業銀行等,同為民國早年主要民營銀行之一,極盛之時,有“無聚不成行”之說。
但近代江西,命途多舛:太平天國時期成為清軍與太平軍十餘年拉鋸的戰場,二十世紀世紀二三十年代,又成為國共內戰主戰場,後來日寇入侵,更作為抗戰前線,飽經烽火,省內經濟民生一再受到重創,社會建設更舉步維艱,江西商人失其依托,元氣漸衰。加之鴉片戰爭後沿海沿江口岸陸續對外開放,新式商埠崛起,迅速取代地處內陸的江西各商埠的傳統地位,興盛數百年的“江右幫”,才漸漸落後於人,不複當年之勇。
江西人曆來精於手藝活,因而在建築、製瓷、織布等行業一度獨步天下,但亦農亦商、小本經營的傳統,又使他們難以批量產生可與徽晉閩粵各大幫匹敵的富商巨賈。時至今日,這種特性仍在新一代贛商身上若隱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