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德國MP7衝鋒槍(1 / 2)

MP7衝鋒槍,原稱單兵自衛武器,1999年正式亮相,2000年被德軍采用作製式,此後MP7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各武器交易展覽會中,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在如今的輕武器市場,MP7可謂大紅大紫,短短的2、3年時間裏已先後出口到17個國家,銷售量直線上升,最近又有消息稱,美軍決定列裝MP7衝鋒槍的最終改進型MP7A1衝鋒槍,主要配給指揮員和後勤人員使用。

這個業績著實讓北約另一個輕武器業巨頭比利時FN公司眼紅,同屬單兵自衛武器的P90在市場拚搏了10多年卻隻銷售了幾千支。現在看起來倒不是單兵自衛武器沒有市場,而是FN公司選錯了市場切入時機。

早在1970年代,美國柯爾特公司就已經製造出了單兵自衛武器,這就是柯爾特槍,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

而單兵自衛武器的概念最早出現是在1980年代,隨著各國軍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車組人員以及後方的炮兵、維修人員及各種服務保障人員越來越多,要求這些非戰鬥人員的武器質量輕,操作簡單,便於隨身攜帶,在遇到敵人突然襲擊時可以快速還擊,而隨著防彈衣防穿透能力的增強,則要求用威力較大的單兵自衛武器替代衝鋒槍和手槍。

1980年代初,北約製定的武器威力標準是能穿透48層標準凱夫拉,而北約現在的標準是能穿透200m處的靶板(由1.6mm的鈦板和20層凱夫拉組成)。顯然發射919mm巴拉貝魯姆彈的衝鋒槍和手槍是無法達到這個要求的。

1980年代中期,隨著小口徑彈藥技術的成熟,法國和比利時相繼進行了小口徑單兵自衛武器的研製,法國研製的武器為ADR,比利時研製的武器就是P90.

1988年P90開始批量生產,其後不久,出於市場考慮,法國最終放棄了5.7mm ADR的研製,ADR項目也沒再繼續。但是P90誕生後正趕上東歐巨變,東西德合並,各國軍費減少,北約裝備單兵自衛武器的計劃擱置下來,這也是P90一直沒“火”起來的原因之一。

盡管P90未能引起期待的轟動效應,但是也同樣觸動了德國的HK公司。1980年代後期,正是G11無殼彈槍研製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於是HK公司以4.73mm口徑的無殼彈為基礎設想出了近程自衛武器概念,並於1990年4月製造出了樣槍。後來隨著G11的結束,發射無殼彈的NBW方案也終止了,但是近程自衛武器的設想並沒有終止。

按照北約提出的單兵自衛武器的大體要求,HK公司繼續推進NBW的研製,並稱其為單兵自衛武器,同時采用了普通的銅殼槍彈代替無殼彈。2000年,PDW開始列裝德軍,並被正式命名為MP7衝鋒槍。

HK公司之所以將新的武器命名為MP7衝鋒槍而不是PDW,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20世紀末,軍隊遂行特種作戰和反恐任務逐漸增多,而許多戰鬥環境迫使士兵要單手持槍射擊,例如:一臂受傷;由於攜帶主要武器(反坦克火箭,中、遠程狙擊步槍等)而使一臂不便與另一臂同時據槍;搶救傷員;從建築物和直升機上攀繩而下;操縱方向盤/棍棒或者直升機、車輛、船艇裏的儀器設備,特別是在步兵上、下車和快速機動之時。顯然隻將其定位在單兵自衛武器方麵存在一定局限,對於開拓市場也很不利。後來FN公司也效仿這種做法,不再提P90PDW的叫法。

MP7衝鋒槍全槍長380mm,質量1.8kg(帶40發彈匣),具有體積小、質量輕的特點。采用整體式高強度聚合物機匣,可裝配美軍標準皮卡汀尼導軌,導軌上可安裝反射式瞄具。

MP7配用4.630mm槍彈,彈道低伸,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在100m射程上,標準彈頭可以穿透標準靶板及靶後150mm厚的軍用明膠塊。在200m處可穿透CRISAT靶板,在50m處對20%軍用明膠穿深達280mm。